高考40年 央视揭秘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内幕(视频)

  央视记者 白岩松:今年全国有940万的考生走进今年高考的考场,相信在今天(6日)这样一个晚上,很多的孩子可能睡不好觉,很多的家长也非常非常的担心,也包括着祝福等等。其实这样的故事一年又一年的上演,恢复高考40年了,今年很特别,因为是1977年恢复的高考,到现在正好40年。当时是1977年12月份举行了高考,1978年2、3月份才上的大学,从恢复高考到现在整整四十年。那么1977年的考生都有哪些呢。

  张艺谋,1977年参加高考,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罗中立,著名的画家,创作了《父亲》,1977年参加高考,考入了四川美术学院。清华经管学院的院长钱颖一,也是1977年参加高考,考入清华大学。而且他透露考试的时间是12月10日和11日两天,看过很多的个体,接下来包括总理李克强、外长王毅,还有银监会的郭树清都是1977年的考生,但是那一年的高考的入学率可并不高,只有5%,但是正是从这5%开始恢复高考40年走到了今天支撑国家的前行,这个话题的确让人感慨万千。

  清华经管学院院长 钱颖一:1977年12月10日、11日、12日,第一天上午政治,下午文科考史地,理科考理化。第二天上午数学,下午语文。第三天加试,可考可不考外语,外语当时不是必考的。

  著名画家 罗中立:我当时在达县地区钢铁厂当设备检修工。我是1977年在达县第一高中它的主要的教学楼里面,在它的底层进门的第二间的前排靠窗(考试)。那一天给我的印象是紧紧张张进去,然后非常焦虑走出来,总觉得自己的答卷没有答完美,时间不够。

  1977年高考考生、凤凰卫视资讯台原副台长 曹景行:1977年,我已经在安徽的皖南了,那个时候我已经结婚了,孩子一岁多一点。我妻子她先开始准备复习,我说我也复习,只是觉得居然有一个机会,因为已经过了30,不像年纪轻的人,他们觉得有机会,因为工作太忙,每天只有一个小时,晚上11点钟前后我才有机会复习书,蚊帐里面,很暗的灯。

  1977年高考考生、延安中学退休教师 苗文明:我报的是陕西师大的数学系和化学系,父母不允许我考,结果我就偷着考了,考了以后很焦急等待,等不上通知,头一天得到通知以后,马上就要报到,特别激动。

  罗中立:高考改变了我们整个国家

  然而,如果按下倒放,四十年前,如果没有恢复高考,他们的人生又将如何?

  清华经管学院院长 钱颖一:我们这一代人就是高考改变命运。那年是各省分着考,每个省都不一样,它不是全国统一试卷。北京市的作文题叫作《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我们的战斗就是干农活。

  著名画家 罗中立:因为我有很多师兄弟在那个厂里面,有工友,有师傅,他们现在跟我一样退休了,主要的生活就是喝茶打麻将,其他没有什么太多选择,师兄弟的夫人像中国大妈一样,每天晚上去跳舞,如果我没考试,我可能跟他们也差不多,就是这样,大家在麻将桌上,过休闲的晚年生活,带带孙子。

  事实上,1977年那个冬天恢复的高考,改变的又岂止是他们个人的命运?

  苗文明:毕业就分配到延安中学,延安中学教了30多年书,对自己来说,自己的生活发生改观了,对自己家庭来说,一个家庭都受益了。改变了一个家庭的贫穷落后面貌,自己也培养了很多的学生,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清华经管学院院长 钱颖一:没有高考的改革,不可能有后面人才的出现,也不可能有国际交往。所以,我现在做的事情是一个轮回。

  著名画家 罗中立:高考改变了我整个的人生,也改变了我们家庭,也可以看到,高考其实改变了我们整个国家。

  央视记者 白岩松:1977年邓小平复出,问主管什么呢,我主管两块吧,教育和科技,然后在教育领域首先恢复了高考,非常急,12月份赶紧考,1978年就能够有入学的大学生了。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样一个决定也深刻的改变了我们无数人的命运,包括我自己。1997年邓小平去世的那一天我正在广州采访,然后结束了采访之后到深圳去给他的画像献花,因为重要的原因是如果没有邓小平恢复高考这样一个决定,我不可能走的那么远,从中国的最北方,在他去世的那一天几乎在中国最南方的广州在进行采访,这就是高考改变在我身上的一种反映,其实在很多人身上也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改变。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内幕

  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因为570万考生用激情和渴望驱散了寒冬。关闭十年的考场重新敞开大门,无数人的命运崭新出发。

  事实上,恢复高考的重大决策,并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

  1977年8月4日到8日,邓小平组织召开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当时实施的是工农兵推荐上大学,依据的就是自愿报名、基层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方针”。这样的制度,遭到不少与会者的批评。

  会前,教育部以“来不及改变”为由,决定仍然维持“文革”中推荐上大学的办法,并刚刚将方案送出上报中央。会上,邓小平当即决定,把文件追回来!

  教育部原考试中心主任 杨学为:邓小平当机立断,今年就下决心,不再搞群众推荐了,立即恢复考试,让应届高中生直接上大学,这很可能是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办法。

  8月中旬,恢复高考的小道消息不胫而走,成年上万的青年,兴奋得奔走相告。

  1977年8月13日,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再次召开,一开就是44天,制度上的坚冰在一点点融化。当时,不少人悄悄开始复习功课,但迟迟听不到宣布恢复高考的正式消息,他们也非常焦虑。

  当年10月5日,教育部新制定的高校招生工作意见获得通过。其中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以及应届毕业生等,符合条件均可报考。录取原则是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这也是新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

  当年11月,考生郑启武、郭小聪、韩景阳一起,570万人走进考场,他们当中,最大37岁,最小13岁,又站了同一个起跑线上。一时间,考卷用纸紧缺,中央不得不紧急调运印刷毛选的纸张。

  两个月后,27万考生,接到录取通知书,录取比例21:1。

  1978年的春天,他们如愿以偿走进高校殿堂,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只为抢夺回失去的青春。

  1977年,高考的报名人数570万考生,其实不算少,但是录取率只有5%。

  1977年高考报名人数570万考生 录取率只有5%

  央视记者 白岩松:我们来看看1977年和1978年连接非常近的两次高考,1977年,高考的报名人数570万考生,其实不算少,但是录取率只有5%,95%都上不了大学。然后接着参加,1978年高考报名人数是610万考生,录取率只有7%。因此很多人说以前的大学高考能够改变人生,但是你别忽略了那95%和93%根本没有考上大学的。

  现在到了2015年,高考报名人数942万考生,录取率已经达到了74.3%,四分之三的人都能够上大学,这个变化还是相当大的。

  央视记者 白岩松:1977年的时候,考上大学的时候,那种惊喜感,尤其考上了北京大学的时候,今天记起来是不是依然很特别?

  中青在线的原总经理刘学红:非常特别,因为我可能是比其他人先得到考上大学的这个消息的,因为我的高考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被人民日报提前刊登在报纸上了。所以看到这个消息,我就觉得我是已经考上大学了,所以当时已经比大家提前高兴了一个多星期吧。

  央视记者 白岩松:因为您写得好,但是这个高考是不是真正的奠定了您的职业?

  刘学红:应该是吧,因为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包括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还有新闻这么一个专业,然后是我的一个中学同学,他说他要报新闻,我才从他那知道,还有新闻这么一个职业。而且我觉得新闻职业可以到处去采访,去跑,非常符合我的天性,所以我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新闻专业。当时,我们查了一下北京的高校里头只有两所有新闻专业的,一个是北大的新闻专业,还有一个是广播学院的新闻采编,所以我的前两个志愿就是报的这两个学校。

  白岩松:您一定要学新闻。但是回过头大姐,求证一下,当时刚刚恢复高考,是否也有很多人,其实今天您看来他也有能力考上大学,但是当时对大学的概念好像不像今天这么重视,有很多人可能就错过了,您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故事?

  刘学红:有,非常多。因为我觉得我们那时候考试好像没有像后来似的,大家把高考当做人生的一个必经的一条路,当时因为有好多同学都已经提前工作了,我们是插队,已经插队两年。但是他们有的高中毕业已经顶替父母上班或者当兵走了,所以他们已经有了正式的工作了,不像我们在农村,等于对自己的人生前途还没有预期。所以当时我身边有好多人都没有参加高考,但是他们现在想起来也是都感觉到比较后悔。

  白岩松:大姐,接下来的时候您学了新闻,后来成为了新闻人,而且您一直在跟青年人打交道,因为您在中国青年报,在中青在线,恢复高考40年,您一直也在观察,您觉得高考其实在改变着个体什么,又改变了这个国家什么?

  刘学红:我觉得我们当时在我们那个时代有一句话,就是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现在好像大家不太这么说了,我觉得这个其实也是一种变化,因为从我一直到中国青年报之后,一直搞学校教育报道,每年的高考报道都是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而且亲历了几十年的这种高考的变革和变化。所以我觉得高考它已经跟我们那个时代不一样了,我觉得我们那个时代是从你没有个人选择,没有个人机会,然后到有机会来选择自己的个人命运。到现在大多数都能考上不是说心怡的,至少能考上比较理想的大学,所以我觉得高考已经从精英教育变为一种大众教育,已经为更多的青年学子,提供了享受更高更好教育的这种可能。

【作者:】 【编辑:吴静波】
关键词:高考 恢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