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起中非“友谊之路”中建五局在非洲建设项目25个 合同额430亿元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焕明 通讯员 帅兵 肖召才 喻朝洪
53公里的阿尔及利亚南北高速公路项目、17公里的谢尔谢绕城公路项目、57公里的刚果(布)国家1号公路……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走出国门,中建五局海外经营活动已有30多年历史,非洲便是其海外的“主战场”之一。记者从中建五局获悉,目前,其在非洲已完工及在建项目共计25个,合同额43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建筑援非建设的“排头兵”。在建设非洲过程中,中建五局不仅收获了业绩和市场,展现了品质和担当,更搭建起中非“友谊之路”。
撒哈拉沙漠中打200多米深井取水
“看,沙尘暴来了!”
说时迟那时快,黄沙漫天,沙暴像一面巨大的幕布,瞬间由远而近。沙砾、石子猛地击打在脸上、身上,大家赶紧蹲下或趴在地上。沙尘暴过后,个个满脸沙尘,成了“沙人”。
作为在非洲早期的建设项目,中建五局承接了阿尔及利亚3个省的监狱项目,这3个项目都位于撒哈拉沙漠,工期3到5年不等,施工人员对这样的沙尘暴习以为常。
曾是特贝萨监狱项目经理的夏伟军回忆,刚踏进撒哈拉沙漠,眼前一望无际的沙海,没有电、没有水,除了满目黄沙,什么也没有。
周边十多公里没有水源,只能到20多公里外的小镇买水,水比石油贵。
“靠买水是不可能完成体量这么庞大的工程,即使能,成本也难以承受。”夏伟军说,项目部在工地旁打出了一口200多米深的水井。水井也解决了当地人世代用水的难题,被亲切地称为“西洛瓦井”,意思是“中国人打的井”。
克服恶劣环境,咬紧牙关奋战项目一线
项目建设者们不仅要克服漫天黄沙、炎热酷暑、干燥气候、强紫外线辐射等恶劣自然环境,还要应对从未遇到过的困难:所有材料都要从500至1000公里外的海边港口和其他城市采购运输过来。为了一车水泥或钢材,材料人员要到几百公里外蹲守几天。
项目管理者和劳务人员大都来自湖南和四川,几乎所有人都无法适应沙漠环境,不同程度地出现咽喉肿痛、鼻腔充血、肠胃不适等症状。即使环境再恶劣,全体参建人员仍咬紧牙关,奋战在项目建设一线。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建五局建设者在撒哈拉沙漠扎下了根,用行动书写着忠诚与担当,责任与使命。
时针拨到2015年,阿尔及利亚监狱项目被授予“2015年中国建筑优秀项目管理奖”。得益于这个项目,中建五局顺利承接了阿尔及利亚TIPAZA48公里公路项目和南北高速53公里公路项目,并出色完成建设任务。
情系撒哈村,用真心打动当地居民
在刚果(布)国家一号公路建设现场,项目经理魏乐荣带着10多个管理人员正在征用地上平整场地。一群当地人簇拥着一个人慢慢靠近,翻译说:“当地村长来了。”
魏乐荣事先对工地所在的村子做过考察,村子叫撒哈村,有8000多个村民。
村长叫大家停下来,而且指手画脚。通过翻译,魏乐荣大致明白了:这里不能动,是某个领主的;那里不能拆,是某个人的……魏乐荣耐着性子解释,用地是政府征用地,手续完备,合法合规。
村长语气不容置疑:这里他说了算!
送走村长,魏乐荣陷入了沉思——用地、材料、劳动力……一个个难题都必须得到当地人支持才能解决,原计划在当地招民工,但村子仅有四五十人愿意做事。
转机出现在当年10月,工地上一批十六七岁的当地打工者(在非洲已算成年),突然约好似的没来工地。经过了解,原来学校10月开学,他们都回去上课了。魏乐荣到学校看了看,皱起了眉头,学校破败不堪,当即决定帮他们维修学校。
第二天,拉着水泥和河石料的汽车开进了学校。几天后,学校整修一新。村长和校长满面笑容地赶来项目部,送上感谢信。
过一天,项目部一下子来了两三百名当地人,都说要报名做事,魏乐荣喜上眉梢。
魏乐荣又发现学校到村子是条土路,凹凸不平,大家商量用工地余料修路,方便孩子们上学。经过3个月努力,一条崭新平整的马路出现在撒哈村村民面前。
从此,村里人见了中国人,都会满面笑容地竖起大拇指说:“你好!”
免费修村道,修建起中非“友谊之路”
加入到中建五局项目的当地劳务工人迅速从200多名增加到了2000多名。原来这里不能动、那里不能拆的地方,“酋长”一挥手,爽快地说:“只要是政府征用的,你随便动!”
项目部看中了一块地,准备用作采石营地。询问当地人,得到的回答是:很难买,会很贵。后来和村长熟悉了,偶然提起,村长爽快地说:“你们看中哪里,尽管告诉我!”
结果18万平方米一块地,原来估计要花3000万非郎(约合36万人民币),最后只花了1000万非郎(约合12万元人民币)。
2011年10月,刚果(布)国家1号公路一期工程接近尾声,中建五局土木公司刚果(布)公路项目部和多家驻刚果(布)中国公司决定投资2亿非郎,免费为撒哈村修建一条进村公路,连接火车站。
刚果(布)1号公路竣工后,中建五局撤往500公里外的布拉柴。告别那天,村长带着村民们依依不舍送行,500多名村民自愿跟着前往做事。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