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别放纵批判情绪

  文峰

  在现实生活中,真和假是最难辨别的一道考题。特别是在判断人的情感和动机上,很多时候你难免会感叹: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剧情往往会反转。其实,每一条新闻背后,都隐藏着一条关系细微的或许冗长的逻辑链。正因此,我们需要提醒自己:不能走到这条逻辑链的中段就嚎啕大哭、怒发冲冠或者哈哈大笑。

  这几天,有一则新闻就恰恰验证了这一点。估计冯小刚导演从未想过,自己会因导演了与历史小说中人物同名的电影而被诉。因为广东市民潘金莲以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侵犯其名誉权,给家族造成重大损害”为由,将冯小刚告上法庭。乍看,这样一纸诉状确实会让人啼笑皆非。因为,在中国,潘金莲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且不管历史上真实的潘金莲人品如何,数百年来,潘金莲因《水浒传》一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她堪称是妖艳、淫荡、狠毒的负面典型。在传统道德观念中,很少有人会同情潘金莲的遭遇。

  现在,有人要以家族的名义为潘金莲打官司,确实让人看不懂。它给人的第一反应是炒作。因为对于艺术创作而言,特别是小说创作来说,其核心就是要塑造人物,而塑造人物就必然会涉及人名,并且难免会为了剧情需要勾画人物的特征。如果潘女士的诉讼理由说得通,那文学创作还有何土壤可言?按常理,如果潘金莲这个名字确实影响到潘女士的生活,那她完全可以走相关程序,向公安机关申请改名。再从逻辑来看,如果真按照潘女士的诉讼逻辑,那她要告的人应该是施耐庵。更风趣点说,按照潘女士的逻辑,施耐庵也可以告她侵犯姓名权。正因此,网上才一片谩骂声,说她是为了出名或讹钱。

  不过,随着记者的深入调查,我们可以发现,现实中的原告潘金莲今年刚好60岁,是广东增城市的一名普通农妇,连初中都没有毕业,在乡下生活了几十年,不幸罹患癌症。至此,我们可以知道,她没有炒作的动机和炒作的必要。可能,潘金莲这个名字确实给她带来了很多困扰,所以她想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了却一些遗憾。或者,这位农妇想通过这个事件寻求关注,继而获得慈善人士的帮助。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有话题团队在炒作,而非潘女士炒作。无论如何,她都不是我们最初想象的那个样子——就该被齐抡道德大棒的网友们围殴。

  著名摄影记者卡帕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换成对事情的评论和观察也一样。就这个事件而言,很多人有批判情绪,却对事情的背景了解得并不多。他们只是凭着一种厌恶的直觉,就简单化、矮化批评对象。他们一路骂到底,在自己营造的正义图景中,放纵着自己的批判情绪。

【作者:文峰】 【编辑:曾茜】
关键词:评论 批判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