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云才:消除大班额要做好加减法

  长沙晚报评论员 袁云才

  昨日上午,长沙市发布“严控大班额专项计划”:从2017年起,全市小学和初中一、二年级班额分别控制在50人和55人以内,今后不得新增大班额;全市高中起始年级班额力争控制在55人以内,今后不得新增60人以上大班额。

  (3月28日《长沙晚报》)  

  说起大班额,不少中小学生眼前就会浮现这么一幅场景:教室里课桌挨课桌,通道狭窄过身都难;七八十双眼睛盯着老师讲课,空气污浊需经常开窗;由于人太多,老师得用“小蜜蜂”讲课才听得清楚,而学生的提问、答问,则需老师走到身边来侧耳倾听……这样的“大班额”,其教学效果之差、教师的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它却长期存在于城市的学校之中。据媒体报道,在河南濮阳等地方,超过百人的大班都不鲜见,有的小学一个班竟挤着130个孩子。

  去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积极采取措施,消除大班额。长沙积极响应,继去年全面实施“最严招生令”之后,此次又发布“严控大班额专项计划”,提出具体的目标,比如2018年全市小学和初中基本消除超大班额,2019年基本消除大班额,2021年全面消除大班额现象。这种奔着目标分步走的规划策略,一方面显示了教育部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一方面也折射出消除大班额的任务之艰巨。

  那么,将动辄七八十人的大班削减为五十余人的小班,到底难在哪?显然,这不是个简单的减法问题。据教育专家介绍,全国大班额的分布有三个特点:一是从区域上看,主要集中在中西部;二是从城乡看,主要集中在城镇;三是从学段上看,主要集中在初中。十多年来,在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背景下,城镇的大班额现象突出,这个不难理解,奇怪的是,为何经济更发达、对外来人口更具吸聚效应的东南沿海地区,其学校却反而没有中西部的学校拥挤呢?原因恐怕就在于,前者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可见,消除大班额,从表面看是严控学生人数,要做好“减法”,其实最根本的还在于加大教育投资,及时采取新建、改扩建方式增加学位,要做好“加法”。

  近年来,长沙经济高速发展,城市人口快速增长,针对一些学校出现的大班额,教育部门做了不少“减法”。最具力度的,莫过于去年起实施的“最严招生令”,规定“公办不择校,择校到民办”,严禁公办学校招收非政策允许的外地学生、接收择校生,高中全面取消择校生招生计划。此举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快改变了过去存在的一窝蜂择校乱象,大大减轻了一些热点公办学校的接收压力。在做好“减法”的同时,我们也希望,教育投资的“加法”能进一步强化力度。具体而言,随着城市的发展,相关部门一方面要扩建老校,对过去那些设计规模小、占地面积小的学校,通过改造、扩建和置换等方式,扩大学校用地面积,增加教学班数量,提供更多学位。另一方面要新建学校,城市新区开发、旧城区改造等应按照规划设置学校,新建居民区要解决好配套建设中小学校的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城市建设中,我们理所当然要做到教育先行。如果把城市比作身体,把教育比作衣服,那么,我们在身体长高、长大之前,就应预留出足够的布料,裁剪出适合未来一段时间穿用的衣裳。而当新衣裳又开始不适应新的身高时,我们应该有新的预案,做到未雨绸缪。一句话,消除大班额,关键在于舍得投入,并做到提前投入。在此基础上,均衡城乡教育发展,消除城乡、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杜绝择校之风,多管齐下,才能给孩子们营造更舒适、更轻松的学习环境。

【作者:袁云才】 【编辑:张炎炎】
关键词:评论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