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桑植为什么这样“红”

  文丨张碧云 何晓 罗雅馨

  七月仲夏,骄阳似火,我们行走在桑植。这里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是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国元帅贺龙的故里。这里的的一山一水都记载着红色故事,一草一木都珍藏着红色记忆。重走长征路,品忆革命情,红色桑植更“红”了。

  红色桑植“人人红”

  桑植是一块红色的热土,滋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贺龙、“上马将军下马诗”的贺锦斋、“七岁革命九岁长征”的向轩等,是无数桑植革命者的缩影。10万多人口的桑植县,曾先后有5万人参加红色政权和游击队,2万人红红火火跟着贺龙“闹革命”,4000多人踏上了漫漫长征路,而解放后回到桑植的却不到50人……桑植儿女的鲜血洒满了祖国大地,绘写了一幅幅壮丽的山河画卷,为缅怀革命先烈,洪家关建立了桑植县烈士园陵,2000多名烈士忠骨长眠于此。据桑植县宣传部工作人员回忆:“我曾下乡采访了50名红嫂,我听她们讲故事,一句句听得我热泪盈眶。”前方的战士浴血奋战,后方的家属默默相守,许许多多的红嫂以一己之力撑起了一个偌大的家庭,延续着桑植的根脉。

  红色桑植“家家红”

  桑植是一块红色的热土,照亮了一条条革命的道路。“门口嘛挂盏灯,照在地个大路上,同志们好行军”这首桑植民歌《门口挂盏灯》的背后是苦竹寨村民为红军行军亮起一盏盏灯的故事,家家灯火不仅照亮了贺龙军的征途,更点燃了老百姓们心中革命的热情和决心。现在战火虽已远去,家家奔向小康,但寨子里依然保留着门口挂个红灯笼的习惯。回首往昔,桑植起义、赤溪河战役、陈家河战役等一处处血流成河;战火年代中贺龙一家九口,仅剩下贺龙一人;谷志大一家八口跟着贺龙干革命,次子战亡时,长子谷耀武忍着悲痛说:“革命哪能不流血牺牲,我弟弟为革命利益而死,死得值!”桑植儿女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英烈之家数不胜数。

  红色桑植“村村红”

  桑植是一块红色的热土,书写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为更好地了解当地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情况,实践团和桑植县文旅局开展了一次座谈交流会,政府工作人员自豪地说:“我们有元帅故里洪家关,将军故里桥自弯,长征出发地刘家坪等,239个村,村村都有红色故事。”小小的县城,蕴藏着巨大的红色基因。回首过去,一幕幕革命事业风云激荡。如今白竹坪村的六县联合政府旧址便是当地村民的祖宅,当时村民们自发地将自己的住址腾出来供贺龙部队办公,还免费为红军提供食宿;2016年毛娅村改名红军村,100多人的小村庄走出了30多名红军战士。村村百姓在红军最困难之时伸出援助之手,最需要之时补充新鲜血液,义无反顾奔赴红色事业。

  红色桑植“歌声红”

  桑植是一块红色的热土,唱出了一句句感人的心声。桑植是著名的“民歌之乡”,桑植儿郎的爱情驻留在人们的歌声中。在革命时代,他们用歌声寄托思念“……马桑树儿搭灯台,写封书信与郎带,你一年不来我一年等,你两年不来我两年挨,钥匙不到锁不开。”贺锦斋写给妻子戴桂香的一首《马桑树儿搭灯台》唱进了“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革命与歌声相融合的“血色浪漫”感动了无数人。1928年9月22日石门泥沙镇战斗中贺锦斋为掩护贺龙而牺牲,生命定格在27岁,戴桂香从此独守67年,一场场残酷激烈战斗,一首首肺腑动人的情歌,让这片红色土地悲壮而浪漫。

  红色桑植“文物红”

  桑植是一块红色的热土,留下了一处处革命的足印。群山环抱中的桑植,目前发现的革命旧址便有93处,此外还有数万件可移动的文物。无声胜有声,每一件文物都凝聚了深刻的历史记忆,每一座独具土家风味的红色旧址都呈现了厚重的革命岁月。新开发的展馆中,贺龙纪念馆陈列了贺龙元帅戎马一生的人生历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纪念馆完整展览了红二方面军从刘家坪出发长征到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的全过程,也是全国目前为数不多的完整展览长征全过程的纪念馆,全过程式地勾勒出了一幅幅清晰的革命画卷。

  行走在桑植大地上,红色记忆满山遍野,红色声音处处回荡。桑植为什么这样“红”,是无数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是劳苦大众的力量帮红的,是真挚嘹亮的歌声唱红的。昔日的艰辛无畏铸就了桑植的红色辉煌,也激励着桑植儿女唱响新时代的梦想歌谣。

【作者:】 【编辑:黄慧莹】
关键词:桑植 红色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