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刘少奇》主创主演专访:他是大写的共产党人

电视剧《共产党人刘少奇》的编剧海波和主演赵波在刘少奇同志铜像前敬献花篮。记者 胡益虎 摄

与炭子冲小学学生互动交流。记者 胡益虎 摄

《共产党人刘少奇》剧照

重返实景拍摄地。记者 胡益虎 摄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4月15日讯(湘江早报全媒体记者 胡益虎 实习生 贺晴)大型史诗电视剧《共产党人刘少奇》正在央视热播,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近日,该剧主创人员编剧海波、主演赵波再次来到宁乡花明楼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缅怀少奇同志,本报记者对海波和赵波进行了专访。

  海波:看看真正的共产党人应该是什么样

  海波说,这部电视剧首次相对系统地写了刘少奇从8岁到51岁的这段历史,主旨在于沿着刘少奇曲折多舛的人生与命运轨迹,展示刘少奇的人品与政品的淬炼经过,展示刘少奇从一个好人成长为好战士、好党员、好领袖的复杂艰难历程,同时不回避刘少奇成长中的挫败和失误。希望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好好与刘少奇对照的也正是人品、政品这两条。

  海波告诉记者,20年前,他就创作了电视剧《少奇同志》的剧本,自此,以文学方式记录刘少奇的历史成了海波生活的一部分,一定要把刘少奇作为“典型人物”、“典型形象”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电视剧形式呈现于荧屏,成了他的夙愿和梦想。

  创作《共产党人刘少奇》的剧本需要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把握刘少奇的一生。创作期间,海波大规模地搜集了几十年来中外几乎全部有关刘少奇生平的权威文献及影视资料,阅读了上千万字的文字资料搜集史料和素材。“我不仅多次来到湖南,来到刘少奇故居等地,还沿着刘少奇足迹,去到河南、安徽、山东、哈尔滨等地,到少奇同志曾经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实地采风考察,挖掘历史素材,体味历史情境。”海波说,这让他不论是对历史还是对人物都有更为深刻独到的见解。

  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和重大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在审核《共产党人刘少奇》剧本时,认为剧本“史料翔实,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饱满,尤其是剧本文学性强,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中,文学性这么突出还是第一次看到,难能可贵”。海波说,这是对他们的最高褒扬了。在创作过程中,海波走了一个先由人及事,后由事及人的过程,他说,这也是剧名为什么叫《共产党人刘少奇》,而不叫《共产党员刘少奇》的原因,剧名和剧情都突出了一个人字,突出了这个人的优秀人品和卓越政品。

  海波认为,写领袖题材或者革命历史题材是避免不了事件的,但事件也是有戏剧性的,我们有意识地在事件的具体经历中间发掘事件的内在逻辑和戏剧性。刘少奇这个人物有自己的个性,例如在整个中国革命历史上,哪里困难,中央就会把他派到哪去,他总是做开拓性的工作。在这个位置上,他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所以,就产生强烈戏剧冲突。这个戏,戏剧冲突停不下,观众看的时候,就对这种戏剧冲突以及引带出来的个人命运有深刻感受。海波坦言,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电视剧所取得的可喜效果,完全来自刘少奇同志杰出人品和卓越政品的魅力,观众是被刘少奇同志的人格魅力与政治品格所征服。

  海波说,《共产党人刘少奇》是写给当今的共产党员看的,电视剧的现实意义在于,期望将电视机、电脑、IPAD等电子产品的荧屏化为镜子,请今天的每一位共产党员坐在镜子前,对比镜子里的刘少奇好好照一照,看看真正的共产党人应该是什么样?也请人民群众看看身边的党员,哪些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赵波:希望跟角色之间的距离只有0.1厘米

  青年演员赵波在电视剧《共产党人刘少奇》中饰演从24岁开始的刘少奇,他告诉记者,他拍摄的经历可以浓缩成几组数字。

  “我曾5次踏上长沙这片土地,都只为少奇一人。”赵波说,他一共4次出演少奇同志,但是如此全面、细腻地演绎刘少奇的一生,这是第一次。他一共用了9个月来完成这个角色,包括前期准备、中期拍摄和后期配音。开机前的两个月,6轮定妆,7个头套,每个头套的完成,至少10小时。“从接受这个剧本到开机的两个月的时间里,为了贴合刘少奇的外形,我的体重从143斤降到了118斤。”赵波告诉记者,除了体型的接近,更重要的是要模仿好刘少奇各个时期的举止和气质。为此,赵波到处收集刘少奇生前的音像和图片资料。“我还找到过一幅扑克牌,里面印着108张少奇同志的照片,这是我能找到的最全的照片集。”赵波说因为历史的原因,留给我们的影像和图片资料非常少,所以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去发现和了解少奇同志的习惯动作和生活细节。例如,少奇同志吸烟的动作,赵波就比对了好几张他吸烟的姿态,多次揣摩、模仿……

  赵波说在他心里有一幅地图,里面装了22个少奇同志所走过的省市,并且自己画了20多张位置关系图,帮助他记忆台词。在拍摄133天里他完成了1000多场戏的拍摄,每天的工作时长都在十六七个小时,最难的是他经常要在一天当中完成人物的3个阶段,即早晨可能是老年,到了中午就是20多岁的小伙子,而晚上又回到了中年。为此,赵波做了极为详细的案头工作,做了大量的标注跟笔记。他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信息库,把少奇同志每一个阶段的状态,标好序号放进去。等拍摄的时候,需要什么就把它拿出来,准确的放在它应该的位置上。

  “我希望,我跟角色之间的距离只有0.1厘米,除了外形上的相似,更重要的是要在神势上去接近少奇同志。”赵波查阅了10多本与少奇同志相关的文献、著作,他认为演员必须要读懂伟人的信仰来源,回到那个年代,明晰他们心中的伟大主义。只有读懂了,才可能做到以情动人,观众们才会跟着剧中人物走、跟着剧情走,走进那个时代。赵波所做的一切准备和努力,都是为了最大程度的接近他心中的少奇同志。

  “为了最接近少奇同志的内心,首先我要明确,我要演的是个人,他有喜怒哀乐,有儿女情长。”这就是赵波当时一个很强烈的想法,首先是要塑造一个血肉丰满的人,要具体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比如西安事变这场戏,当时全国的呼声、部分共产党人的呼声是杀掉蒋介石。刘少奇的妻子何宝珍也是被蒋介石杀害的,但为了抗日大计,刘少奇忍住了复仇的怒火。如何体现刘少奇作为人所拥有的情感。在演绎这段戏时,导演同意了赵波的建议,加上了一句台词,“我在心里不知道杀了他多少遍了”。

  通过诠释刘少奇,赵波对刘少奇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领悟,最深刻的感受是刘少奇的内心极干净。因为只有心无旁骛的人才能够写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才敢于在大帽子面前坚持真理、维护真理。就像他在《修养》里写到的,他们敢于坚持真理,维护真理,为真理而战斗。即使他们这样做,暂时于己不利,因为坚持真理,而受到各种打击,受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和指责而使他们暂时孤立,但他们仍然能够逆潮流而拥护真理,绝不随波逐流。赵波认为,这部戏最打动人的就是少奇本人的魅力,他的这种干净纯粹,也是赵波在戏里一直贯穿始终的。

【作者:胡益虎 实习生 贺晴】 【编辑:李勇刚】
关键词:湘江新区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