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向未来特别报道③|创新沃土 活力迸发

相链区块链

       湘江早报全媒体记者 贺晴

       风起麓山,潮涌湘江。

       强省会关键在强新区,强新区必须抓创新。从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到勇担“强省会”战略核心支撑和重要增长点,湖南湘江新区打造科技创新核心策源地的画卷绚烂铺开。

       搭台唱戏,研发端聚集科创项目

       奔跑的力量,来自创新发展;跨越的动能,源于实干善为。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千年岳麓书院门联所书的八个大字遒劲有力。

       20多所高校院所、57个国家和省部级实验室,40余名“两院”院士、30余万名在校大学生、10余万名科研人员汇聚于此,这是新区谋划创新发展的宝藏。新区在研发端精确发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2022年新年伊始,新区发布了“十大创新引领项目”和“十大技术攻关项目”,一季度,新区“十大创新引领项目”和“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坚持挂图作战,为加快打造前沿创新新区不断传输强劲动能。

       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要靠核心技术和创新发展。 一季度,新区完成总投资5072.13万元, 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要靠核心技术和创新发展。据统计,十大技术攻关项目一季度完成总投资5072.13万元,其中,硅基量子点激光器、工程机械专用智能传感器关键技术、区块链底层技术、新一代半导体封装高性能热界面材料关键技术项目实现超前完成季度投资进度。

       半导体技术与应用创新研究院首先传来好消息。一方面,项目成功引进了深圳瑞森功率半导体项目;另一方面,与惠科光电就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和实习基地等内容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并联合沐曦集成电路公司与大科城合作创建长沙研发中心。项目半导体测试平台建设进展正顺利,有望6月份可面向企业提供测试服务。

       在极端环境电能变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上,罗安院士领衔的创新团队忙碌于实验室中。通过模拟试验,目前,项目已研制了210dB超磁致伸缩电声换能器和50kW碳化硅数字功率放大器,实现了10千米水下目标的稳健探测和低误码率通信。

       成功申请7项专利!今年以来,工程机械专用智能传感器关键技术项目致力于MEMS传感等技术研究、算法软件开发和测试设备设计加工等研究设计,并一一收获硕果;在持续测试并优化联盟链后,区块链底层技术项目进一步完善BAAS平台功能,完成了某区块链落地应用的设计;同时,新一代半导体封装高性能热界面材料关键技术项目实现了碳纤维粉在300μm左右的精准控制,成功搭建了测试平台和虚拟实验仿真平台。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基于国产零部件1600吨和2000吨超大型履带起重机图纸和工艺资料设计,生产了220KNM卷扬减速机样机。”超大型履带起重机核心关键零部件及整机研发项目相关负责人说道。

       从实验室到应用场,“十大创新引领项目”和“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将带动创新升级,新区将不断释放国家首批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示范基地的带动效应。

       落地生根,孵化端打造创新平台

       助力制造业企业从“破壳”到“成凤”,需要更优质、更精准的专业服务支持。在新区,孵化端精心搭建的创新平台,构筑起先进制造业企业的“摇篮”。

       科技的美感,在创新的沃土盛开,湘江科创基地坐落于岳麓山大学科技城核心区,一期为首开区,位于升华大道以北、西二环以东、南临中南大学研发中心,地铁8号线将在项目西北角设站。项目总用地面积约58.3亩,总建筑面积约5.8万平米,总投资约6亿元。目前园区已有注册企业近百家,入驻企业28家。当前,湘江科创基地二、三期规划目前已出炉,基地将以“科创绿谷,无界麓湖”为愿景,打造中国高端制造领域关键性技术突破与产业应用高地,塑造彰显国际化与科技感的城市空间。

       湘江科创基地正逐步搭建三大平台,即校企合作联合创新平台、基金+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培育平台和龙头企业+学科带头人产业生态平台。项目整体建成后,预计将聚集科创型企业2000余家,新增就业岗位3万余个,实现年产值约50亿元。未来将不断有“小巨人”“独角兽”从这座“摇篮”里孵化、成长。

       在中南大学科技园(研发)总部,记者见到了一盏“神奇”的路灯:灯光亮度根据车流量自动调节,自动上报故障,智能监控行人行为……这款聪明的路灯来自科技园入驻企业湖南乐金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乐金智慧母公司是在传统城市照明行业拥有20多年经验的乐金园林,新形势下乐金园林亟需开拓智慧照明方面的业务,刚好我们有技术,就一拍即合了。” 中南大学自动化学院电气工程系教授廖力清是乐金智慧技术总监,不仅带领着学生在实验室技术攻关,更注重培养学生走出象牙塔了解市场真正需求。

       校企合作模式是中南大学科技园(研发)总部最鲜明的特色,新云网、深兰智能交通、本农环境科技、中大运达轨道交通……校企合作模式下诞生的高新技术企业如雨后春笋,在科技园创业、实习已成为中南大学师生中的潮流。截至目前,中南大学科技园(研发)总部已孵化科技企业510余家(其中拟上市企业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4家,规上企业5家);已转化学校专利100余项,收益1.5亿余元;园区企业已转化中南大学、自主培育2200余项知识产权;园区累计实现营收70余亿元,税收2.4亿元。

       创新平台集聚发展,是推动科技创新实现突破的催化剂、加速器。新区围绕岳麓山大科城,加快建设湘江科创基地(一期)、中南大学科技转化基地、湖南大学创新转化基地等科创基地;用活用好国家(长沙)超算中心、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等700余个重大创新平台;谋划布局智造谷、锂电谷、基因谷、数字谷、科创谷等创新载体,打造湘江西岸科创走廊……新区通过加快重大科创平台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中心体系,进一步推动了创新资源集聚,形成合力,为持续积蓄创新动能提供重要支撑。

       热力迸发,转化端孕育科创成果

       在政策利好不断出台、企业加速汇聚的大势之下,新区持续营造强大“磁场”,不断孕育出科技成果,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汇聚成产学研奔流不息的江河。

       今年1月,由都正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两项发明专利技术成果获得授权,都正生物TMAO相关专利总数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产学研结合取得新突破。该公司董事长、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教授欧阳冬生说道:“产学研一体化,提前布局,是都正生物高质量发展的秘诀。”

       “从前我不敢估计新药的开发时间,但现在,各方的支持让我更有信心。我们尽力争取在五到十年内完成新型药的临床试验与上市。”谈及医用埃米材料与生物制剂的发展前景,“埃米材料与生物制剂研发应用及产业化项目”负责人谢辉信心满满。2015年回国后,他的团队便致力于研制埃米材料,建立了中南大学埃米医学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深圳埃米迦医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究中心。2019年,他带领的团队在材料学国际顶级期刊上发布了埃米尺寸材料及其医学应用的开创性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公布了埃米尺寸银粒子的广谱抗癌性质及机体对埃米银的良好耐受性。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快车道”,必须精准筛选科技成果、精准识别企业需求、精准提供要素保障。充分发挥经济功能区优势,建设专利大数据平台,引入知识产权法庭,加强知识产权服务,蹚出了一条供需对接、多方参与、本地转化的知识产权成果高效运用转化的新路子。

       新区知识产权服务团队走访高校、企业,搭建双方对接桥梁。2021年先后走访企业300多家,签订50项专利技术转移协议。中南大学矿物加工界面化学创新团队研发的“锌冶炼清洁生产与资源化高效利用”“金属矿选矿废水分级处理与分质回用”两项技术,以12件专利作价入股的方式与长沙华时捷环保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实现双赢。

        为了更好激活科技创新的“一池春水”,新区依托湖南金融中心、湘江基金小镇进行“金融活水”灌溉。星邦智能公司是一家“专精特新”企业,星邦电动Plus系列臂车参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点火仪式,全力负责冰立方分火炬台点火仪式。作为高空作业平台领先品牌。在了解星邦智能融资需求后,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搭建银企对接桥梁,为星邦智能送来了“及时雨”,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式,让这家企业的76件项专利变现成了1亿元银行贷款。

       “知产”变“资产”,在新区不是个例。新区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纳入新区风险补偿范围,2021年专利质押637件,其中发明专利281件,实用新型专利352件,2021年新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合计12.09亿元。

       创新驱动下,2021年,新区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4.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04家,总数达2662家;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289家;全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29个,总数达38个。科技创新,成为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动能!

【作者:贺晴】 【编辑:贺晴】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