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红丹 | 青山忠骨岂敢忘

  彭红丹

  山不在高,因人而名,我觉得说的就是岳麓山,海拔高度丝毫不影响它天下闻名,让它闻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青山有幸埋忠骨!

  自打读小学起,黄兴墓、蔡锷墓是常去的,但真正震撼我的灵魂,将我与岳麓山连在一起的,却是一些残破的墓庐,不能忘、不敢忘!那是一群为中华民族洒尽了最后一滴血的人!那是岳麓山上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3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

  作为一名记者,我曾数上岳麓山采访,为此墓修复撰写过连续报道。2000年初春,春寒料峭,一路人马沿着赫石坡慢慢上山,那是我与长沙市政协办公厅及岳麓山公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一行。这坡,好陡,这路,好长!那些石级,残缺不齐,一不小心,便会踏坑失足。小心翼翼地一步一个脚印,爬得满身大汗,开始我还在与众人说笑,待到墓前,我被眼前情景惊呆了,风声中仿佛伴着英灵的哭泣,一时,大家久久沉默……

  那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当年,血雨腥风。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长沙一带进行了四次大规模会战(史称“长沙会战”和“长衡会战”),尤其是三次长沙会战,由三湘子弟组成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3军于长沙外围抗击日军,该军所属暂编第5师师长彭士量及将士,第77师、193师、50师及军司令部直属部队众多官兵壮烈殉国。岳麓山是当时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指挥所的所在地,设立在山上的炮兵阵地,对保卫长沙、抗击日军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第三次会战,英国《泰晤士报》曾报道称:“自12月7日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胜利系华军的长沙大捷。”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唱起这低沉哭泣之词,可以想象,铁血湘军是如何苦战于此山,岳麓山上,炮声震天,自古就有“唯我湘军在,岂能失河山”之誉,这战打得之惨烈,已经无法复原,这墓虽残破,仍可看出当年之壮烈。

  当年的73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由忠义观、陵墓、墓碑、石阶、墓庐等部分组成,均以花岗石铺砌。从山坡下到墓区百余米台阶石级。墓呈正方形,二级基座,墓座居中,墓碑方柱平顶,立于其上,正面向东,中刻楷书:“陆军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另一面碑词“精神不死”为蒋介石所书。碑阴及两侧分别刊“凛冽万古”“碧血丹心光耀天地”“名山忠骨万古长存”。墓后为存放阵亡将士骨灰处。门洞三个,中门上额题名“忠义观”,两侧对联:忠昭大麓;义塞苍冥。左侧门题名“义履”,右侧门题名“仁蹈”。忠义观内阵亡将士骨灰按部队番号分别安放。墓后山上多层排列着73军所属官兵之坟。

  而眼前呈现的,是墓碑横陈于地,上面字迹均遭破坏,一些字被凿去,一些被涂漆……墓庐损毁严重。经历浩劫,那些为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忠魂,他们可曾在九泉之下,再度流泪?

  湖南大学、湖南师大的一些老师家属告诉我,这里极少有人来,来的只有一些汲泉水路过的。

  我低头看手中薄薄两张纸,那上面复印着一份政协委员的提案,他们呼吁,岳麓山上的73军墓如再不修复,将难以面对后人!

  随后,我撰写的第一篇大幅配照的报道刊发于长沙晚报头版。后来,我随省市政协领导多次实地考察情况,再后来,我报道了工程完工情况,再后来,我报道台湾及海外73军将士后人前来拜谒……

  青山有幸,忠魂不死。岳麓山上的忠魂们,你们可以安息了!

【作者:】 【编辑:刘天乐】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