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冰:紫苏土豆

  农历四到六月,正是土豆颗满、紫苏茂盛的季节。

  回到乡下老家,满竹筐的土豆、满竹篮的紫苏,洗得干干净净,堆放在老屋屋檐下,都是母亲准备的,它们将被装进我们车子的后备厢,带进城,在很长的日子里滋养我们的味蕾和肠胃。

  紫苏土豆,对于我和家人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关乎温暖、坚韧、积极、满足以及幸福……

  幼时家贫,到了农历五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连饭都难以吃饱,更别说鱼肉享受,可我们还是有佳肴,那就是母亲烹的紫苏炖土豆。

  初夏的雨暴起暴落,空气中弥漫着浓稠的湿气。屋前的紫苏肥厚繁茂,紫色的花齿形叶子带着雨滴摇曳,散发出令人心旷神怡的清香。

  头年冬天,母亲在房前屋后种下的土豆已经硕果累累。她拿着锄头,小心翼翼地挖土豆,每一颗豆苗下都能牵扯出几十个大大小小圆溜溜的土豆,我们称为马铃薯,或者洋芋头。

  把土豆放到竹箢箕里,丢点稻草,穿上雨鞋,来到池塘,用脚均匀地踩,不一会儿,土豆皮便被磨得干干净净。然后在池中刷洗干净,皮儿随水入塘,箢箕中只留下清澈嫩白圆圆的土豆。

  土豆切成片,丢入大铁锅中,下油煎黄,然后加水,大火煮开,文火慢炖。掐来紫苏叶,洗净,切碎,丢入锅中。清香立刻扑鼻而来,让人味蕾绽开。

  全家大小,每人一大碗,粉粉的土豆就着香香的紫苏,真的很好吃。虽然米饭很少,可是我们不觉得饥饿和难过,因为紫苏炖土豆看上去如此简单,却能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满足,牵强的日子依然过得很丰盛。

  那时的水稻产量低,加上我们那地方不是水淹田便是干旱田,虽然已经分田到户,可是大部分人家的粮食仍旧远远不够。我们三姐弟都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大。多亏了母亲将屋前屋后的竹山开发出来,精心施肥,种上土豆,加上紫苏的锦上添花,让我们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不但远离了饥饿,而且还能体验享受佳肴的幸福。

  紫苏土豆,成了我们家的一道精神食粮。每次遭遇困难而沮丧时,母亲都会说:“没什么,吃顿紫苏土豆继续努力就是。如今不愁吃不愁穿的,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后来我们离开母亲独自到外打拼,遭遇挫折时,也会不由自主地给自己烧一碗紫苏土豆,鼓励自己吃下去,于是重新焕发出能量。

  土豆全国各地都有卖,但是紫苏很多地方没有,我记得我在南京的那些年,菜市场都买不到紫苏。母亲便会寄来大袋的干紫苏,用她亲手缝的布袋装上,外面再套上塑料方便袋,放到纸箱里。虽是干紫苏,但是箱子递到手中便能闻到独特的清香。吃时用清水泡开,紫苏叶片如同睡醒,重新缓缓舒展开叶片,香气四溢。在我印象中,晒干的菜有两种能长久地保持清香,经年难散,一是栀子花,另一个便是紫苏了。

  我一直都觉得,主妇决定一个家庭的气质。我的母亲勤劳、贤惠、温柔、乐观、积极,我们从她的言行里,从她数十年为我们烹煮的这道紫苏土豆里,感受到这些,并且耳濡目染,渗进我们的精神世界。一道菜也许微不足道,可是它传承的品质和精神,却是强大的。

【作者:王月冰】 【编辑:黄能】
关键词:土豆 紫苏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