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真派专栏 | 国学当坚守,传承需创新

  

  文 | 广州市铁一中清远校区十年级 肖博文

  《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国学小卫士》等一系列有关传统文化的富含国学底蕴的综艺节目大火,受到观众和媒体热捧,这种“大火”和“热捧”背后,折射出一种社会群体对于国学的坚守和传承的渴望,再加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颁布,一切都表明对国学传统文化的传承已上升至国家层面,其传承和创新工作刻不容缓!

  作为一名从小在国学熏陶下成长、内心深爱国学的中学生,我认为:国学经典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想得到传承和发扬,就必须在传承的手段和方法上进行改革创新,正所谓:国学当坚守,传承需创新。

  为什么国学当坚守呢?曾有个很有趣的段子:为什么学习传统古诗词呢?那就是为了看见落日和飞鸟时,能吟诵出“落霞与孤傲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只会浅薄地说出“黄昏配飞鸟,真美啊!”。段子十分通俗,看似好笑,但很直白地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人们应该学习国学文化,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弘扬国学于社会,能够让中国人拥有属于本民族的独特视野与修养。因为有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支撑,我们拥有了属于自己民族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和方式,不必被迫从他人看待世界的视角去认识大千世界。

  如今,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了解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类似《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和《中国成语大会》这类通过将传统文化用创新方式表达的文化节目开始受到广泛欢迎。这类文化节目在坚持弘扬国学于社会的宗旨同时,也在用受大众欢迎的方式,悄悄播撒着传统文化的种子。如此一来,通过接受各类创新的文化形式“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人们就会逐渐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收获传统文化带来的丰硕果实。由此看来,坚守国学,对每一个人影响巨大。

  国学当坚守不仅有益于个人,更是兴国之根本。国无文化而不立,没有本国文化支撑的国家就像徒有其表的纸老虎,就算涂上各种各样的颜色粉饰,本质上还是一张单薄的、空有其表的纸片罢了。千百年来,不同朝代轮番更替,无数政权交替建立,胡人入侵,金人来犯,社会动荡,直至近代,列强侵略,国家深陷黑暗,前途堪忧。而无数次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的正是那流传千年的传统文化、国学精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我们民族在面对敌人威胁时,拥有坚决不屈服的骨气;“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民族面对挫折与困难,一次次地超越,一次次地克服。正是国学精髓培养出的一批批中华脊梁,支撑起国家在风雨飘摇中屹立不倒。失去传统文化之根,国家必将失去挺立于世界的脊梁。因此弘扬国学是兴国之根本,是强国之基。

  下面想和大家分享国学的传承形式为什么要大胆创新呢?《大学》里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还告诉我们“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内容上虽是勉励君子们进行自我创新,但用于传统国学的传承方式在今天大胆进行变革与创新,也不为过。

  回顾历史,传统文化在延绵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在不断地自我造血,自我突破,自我创新。尤其是随着西方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中华传统文化以及文化的传承方式被无情抛弃,人们梦想通过西式教育来进行学习,达到强国目的,结果发现此路不通,直接导致国学传统文化的衰落。

  时代列车驶入二十一世纪,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我们欣喜看到: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国学传统文化,在此背景下,我认为要重振国学,就应该从传承方式上进行重大改革和创新,适应当今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明白了国学需坚守,那如何做到传承当创新呢?是要如新朝建兴帝王巨君所言的“恢复周制”吗?恐怕也是万万不行的。我们要借鉴中国古代的传承方式,更要立足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将传统文化从“阳春白雪”变成“下里巴人”,通过多种多样现代化的新媒体手段,将传统文化普及给大众,努力形成一个全民学国学的氛围,然后促进国学的深入人心和大力推广。

  正如古代中华文化在当代遭遇西方文化,古老与时尚邂逅,我们该如何创新国学传播形式呢?就像前不久在网路上大热的“甲骨文表情包”,将古老的甲骨文与时尚表情包进行有机结合,使之迸发异彩,让世界爱上中国造,这就是一种创新。

  还有《经典咏流传》,将传统诗词与流行乐融合,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引领一波潮流。同时西方学习中国文化,可以让自身沉淀下来,让自身文化更纯粹,更富有内涵。孔子学院的引入,是一个起点。将来会有更多优秀的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共鸣交流。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文明背后的文化力量,唯有足够强大,才能经天纬地,照临四方。当今全球化的发展,给国学的传承与创新是机遇,更是挑战。在坚守的过程中大胆创新,坚守本心,保留国学的独特魅力,纳万家之精华,成一家之言,方为不二法门。

  我从小喜爱阅读历史经典著作,吟诵经典也有数个春秋。一直以来,我吟诵经典都会使用恩师陈琴老师的素读法,这种押韵而有节奏快读的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感受各类经史子集的精髓。在我们班,无论学习哪篇古文,我一定是最快能把全文一口气背诵出来的,我学过的古文不管是什么时候都能马上回忆、自然背诵。陈琴老师率先独创了“素读”经典课堂,并为每一个孩子在小学六年的母语学习中进行整体规划: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句。与此同时,她的语文课几乎颠覆了人们沿用多年的教学模式,不再以课本为唯一读本,大量古今名著被搬进课堂;不再以机械抄写为训练手段,取而代之的是“速读”“素读”的双规并行——读大量课外书,背诵大量经典作品,读整本的书,背整本的书。在吟诵经典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普及范围也越来越广,以新媒体的手段为传承方式来普及传统文化,都成为一种时下传承形式上的大胆创新。而且这种读法也随着互联网的快速传播,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觉得应该在新时代利用更多更新的传承方法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其实我上面所介绍的速读法,在网络上的微信教学中只是一个小小例子,而把国学内容作为竞赛节目在电视上推广,在全国举行,更是传播国学的好途径。比方说《中国古诗词大会》节目就是利用新媒体传播国学的最佳典范,节目组把人们对古诗文的积累利用竞赛的形式呈现,不仅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更把我们高尚的传统文化内容用通俗的方式传播到千家万户。当今社会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拉近了传统文化与百姓的距离,是振兴国学的一剂良药,国学的传承方式在今天有了具体可见的创新,得到老百姓的大力热捧和喜爱,这是令人欣喜的。

  “国学需坚守,传承当创新!”我们应该在新时代,利用更多更新的传承手段和方式,使源远流长的国学经典焕发出夺目光彩!而我愿意做无数坚守和传承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教师点评】

  文章需要阐发的是一个很宏大的主题——国学的坚守和创新,作者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提出观点“国学需坚守,传承当创新”作为全文论证的靶子,立论明确,思维开阔,思考深刻,有自己的个人感悟和见解。文章立足于“国学”在今天得到重视和热捧的现状,没有盲目自大地一味吹捧和拔高,而是从“国学的传承和坚守以及国学的传承方式需要创新”两个不同角度,来具体探究这样做的原因,分析原因时,能够透过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第一个分论点是“坚守国学传统有利于个人的修身立德和国家的兴盛发达”,联系实际,举出具体事例,结合个人思考,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第二个分论点是“阐释如何对国学的传承进行创新”,给出具体的思路和做法,言之有据,言之有序。文章结尾联系个人学习国学的经历和体验,特别介绍了陈琴老师的国学传承的创新做法,很有说服力。文章结尾对全文内容进行精炼总结和概括,很好地完成了文章的高度提升,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感情真实,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全文紧扣话题,立论明确,论据充分,说理透彻,表达流畅,逻辑清晰,结构完整,是一篇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文章。

  (指导老师:余卫兵)

【作者:肖博文】 【编辑:黄能】
关键词:国学 四真大语文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