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晓曦:走近王闿运

  金秋十月,我走进书香溢溢的湖南图书馆,走进史迹悠悠的古籍展览室,虔诚恭敬地观阅一代文豪、国学大师王闿运生平事迹及主要成就展。那一张张历经沧桑的图片,那一页页泛黄斑驳的手稿,那一幅幅浸润历史烟云的瀚墨瑰宝,引领我走近一代儒宗王闿运,走进他山水血脉的心底乾坤,走进他旷达朴雅的云水襟怀,走进他璀璨绝伦的学术天地。

  王闿运,字壬秋,号湘绮,湘潭人,1833年1月19日出生于长沙。这位集经学家、文学家、纵横家、史学家、教育家等众多头衔于一身的近代大儒,一生历经晚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和民国初年,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他著书立说,著作等身。他文笔高朗,识见尤长,经、史、文辞各领域均臻绝顶,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曾称“并世所见,王闿运能尽雅”。

  “月落梦无痕”,这玄妙、老气的诗句,是时年16岁的王闿运写下的。16岁,正值花季年华,是怎样的遭际,让他如此成熟和凄凉?原来他童年遭遇极大不幸。4岁那年,正值盛年的父亲赍志而没,年轻的母亲独自带着闿运,相依为命、孤苦伶仃地在苦难的岁月中艰辛跋涉。

  王闿运少负奇才,6岁入学,8岁能"毕诵五经”,12岁“益励志于经学词章”,因家道贫穷,他曾一度辍学。尔后随叔父四处漂泊游学,居无定所,饥仅果腹。由于天赋异禀,刻苦自砺,偌大的长沙城皆“惊其文翰”。后因好友邓辅纶力荐,王闿运进入南宋大儒张张栻创办的“长沙城南书院”读书,院长陈本钦爱其才,教勉多多,并赠优厚的奖学金。王闿运感激涕零,奋发读书,从而振翮惊天下。

  17岁那年,王闿运走出校门应县试、脱颖而出中秀才,24岁时他再试锋芒,参加湖南乡试,喜中举人。王闿运诗文奇丽,兵略娴熟。咸丰四年,曾国藩率领的湘军与太平军拼死厮杀,战火弥漫江南七省。王闿运应湖北布政使夏廷越之邀,风尘仆仆赶赴武汉。其时,曾国藩已占领武昌、汉口,准备移师东进,攻取九江。王闿运与夏廷越分析局势,认为武汉乃军事重镇,应该回屯据守,这样,东征之师才无后顾之忧。于是王闿运替夏廷越捉刀,给曾国藩写长信,力陈“五利”“五害”。但曾国藩不听其言,依然倾巢东进,结果大败。王闿运闻讯扼腕长叹,怅然赋诗:“五策难回汉口军,盈盈一水便瓜分。东南已是无耕织,独自驱牛种白云。”

  宏图不展,身归何处?生性醇厚、萦系家国的他,重新调整人生的奋斗目标,决定归隐山林,潜心学问,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1865年8月,王闿运挈妇将雏,来到山清水秀的衡山石门,开始为期12年的隐居生涯。在这偏僻的山庄,他殚精竭虑,苦读寒冬,疾书酷暑,钻研子史,潜心诗文,著作等身。 漫漫12年,他以卧薪尝胆般的坚韧,把湖湘文化推向新的顶峰。

  “考四海以为嶲,纬群龙之所以经”,这是王闿运为四川“尊经书院”撰写的一副集句联。1879年早春二月,王闿运受挚友、四川总督丁宝祯之邀,出任“尊经书院”山长。他大刀阔斧改革书院规制,殚精竭虑开启教学新程,使学生各肆天资,各竞所长,造就鱼跃鸢飞的可喜局面。王闿运执掌“尊经书院”八年,培育优秀人才数千计。其中高足杨锐、刘广第走出四川,走向京城,辅佐光绪帝维新变法,最后和谭嗣同等六君子一道喋血菜市口,在历史的天空留下一道霓虹般的亮色。

  1886年2月,又是早春时节,带着对巴山蜀水的深深眷恋,在师生们依依不舍的送别中,王闿运启程返湘。兵部尚书彭玉麟支持创办的“船山书院”正等着他,湖湘子弟渴望早日亲临他的教诲,齐白石、杨度、八指头陀等湘中弟子在翘首企盼大师归来……

  王闿运一生漂泊,晚年归老云湖。 年届耄耋的王闿运,依然头发乌黑,精神矍铄。他坚持读书,悠游,授学,亦如壮年。虽然风雨飘摇,但湘绮楼的灯影,依然闪烁如初。

  1916年10月20日,湘楚硕儒王闿运走完他八十三载丰富而传奇的人生历程,在故乡湘潭云湖湘绮楼溘然长逝。亲沐王闿运教泽的湖南、四川、江西等省的民众,为这位闻名四海的睿智老者举行隆重的公祭,总统黎元洪遣使致祭,并致神道碑文。总理熊希龄亲撰挽联:

  楚学离中原以独行,读湘绮全书,直接汨罗大夫,船山遗老;

  教育先政治以革命,张公羊三世,实启西川弟子,南海名人。

【作者:蔡晓曦】 【编辑:黄能】
关键词:王闿运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