衹园散记

◎老杰

说起衹园,是神秘的。见着衹园,是幸运的。若不是亲眼目睹,很难相信这一方唐宋风格古建群落,竟会宛若一巨幅中国画,如此超然脱俗地生长在中国南方长沙岳麓山桃花岭下。

说神秘,是因为园子已经建了14年,除了匠人进出,山门很少打开,就连周边常住人家也不十分清楚里面究竟在做什么。每日只听得木槌敲打板材的碰碰东东声,悠悠地从山谷传来。

说幸运,是因为所见到的满山风物,全部参照唐宋名画里面的建筑,以其独特的骨骼肌理,散发出浓郁的唐风宋韵。放眼中国大地,这样集中连片、完全遵循古法手工建造榫卯结构的唐宋园林,已经很难见到。

空山不见人,但见园林长。14年磨一园,多少艰与难。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足以描述这场面。此物只应此地有。衹园用心之诚、恒心之坚、匠心之精,令人慨叹。

衹园一角


走近衹园,别具一格的山门静立迎客。山门牌匾“衹园”系黄永玉先生所题,可谓名门之家仙风道骨。先生年岁已高,极少为园林景观题字。多年前,陪同先生登黄石寨游天门洞,就领略过先生对笔墨的珍惜,不到开心时、不到认可处,先生不会轻易出手。先生并未见过祗园的真实样子,只是凭借友人对衹园模样的描绘就留下墨宝,足见先生对这处唐宋朝园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

山门构造简约,两根木柱、两块木门,两边连着木板扇架,宽、高不过一丈,门前麻石铺就坪塔,两尊石狮守卫。一眼望去,并无高大雄伟的气派、富丽堂皇的光鲜。

许是因了年岁已久,歇顶上长满野草,门墩门板显得灰旧,更像是柴门。若非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木作营造博士工作站等几块木匾挂在门柱,提醒路人一种非凡而时尚的存在,这柴门便更像荒原上无人经管的老宅门第,任由自生自灭,没几人理会其来世今生。

可是,即便如此,只要拾级而上,来到门前,凝视“衹园”,摸一摸门口历尽沧桑的石狮,握一握今年刚刚长出还有一层白粉的青竹,望一望挂满松果散发松香的松林,“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气场,即刻萦绕开来。

冥冥之中,内涵悬念。氤氲之中,风度卓然。简约而不简单的气质,与生俱来,历久弥新。

进门向前,坡边林间,潭岸溪旁,12栋唐宋时期建筑风格的楼、台、亭、阁、斋、堂、桥、轩,遵循山水空间潮流和走势,各得其妙,恰到好处地布展开来,不高不低,不紧不疏,不偏不倚,或巍峨挺拔,或玉树临风,或归隐迂回。

脚下是从福建江西广东等地运来的老旧石板,幽黑发暗的光泽、深浅不一的辙痕,无声叙说曾经的荣光与沧桑。也许,一条石墩就曾见证许多金戈铁马,一块石桌就曾承载数场风花雪月。路两边野竹丛生,一片片长得风华正茂,一簇簇长得酣畅淋漓,行走期间顿觉远离热燥喧闹,倍感心旷神怡。

“微躬所要今皆得,只是蹉跎得校迟”。莫非是风摇翠竹迎故人?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烦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有幸来到这里的人儿,只想加快脚步,快快走近她靠紧她欣赏她拥抱她,用满腔热忱读她千古时光。

衹园获评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系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习基地。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新时代的中国人,既要仓廪殷实,也要山水相伴。衹园择山临水而居,成就一副令人回味的实景中国画巨作,亦成就了许多亲临者的田园梦想。

三重塔在衹园最高处,一座全木榫卯建构的木塔。从保坎砌墙打基修路起,建塔花了5年时间。木塔一面世,便惊艳了众人:参照山西应县木塔,17根大柱组成唐式大木结构,三层四角攒尖顶,占地30平方米,塔高25.6米,采用进口坤甸木原材980吨,采用了34种1200组斗拱榫卯结构。

为何参照应县木塔?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应县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这座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塔,建于公元1056年,历时900多年,高约67米,共使用54种240组不同形式的斗栱,通体由数万个木构件组成,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使用斗拱最多的塔,堪称“斗拱博物馆”,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在古建筑学家眼里,应县木塔是塔神一般的存在。在普通国人眼里,应县木塔就是东方的比萨塔埃菲尔塔。

起初,应县木塔并不为人知。是杰出的建筑学家、中国古建筑史研究奠基人梁思成先生让它走进了世人面前。

1932年到1946年的10多年间,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自发开展抢救式的考察古建筑之旅。他们翻山越岭,得以在被世人遗忘的角落里发现珍贵建筑遗存,考察了全中国二百多个市、县,上千个古建筑,对其中大多数建筑进行了精细测绘。

为了测量木塔顶相轮的高度,梁思成冒着生命危险爬上塔顶,差点被雷打到。他非常精细地测量了各层的平面,测量了三四十种不同的斗拱、各檐的高度,做了塔的断面图,并绘制了楼梯、栏杆、格扇等塔身各个细节的图样。

梁思成和助手测绘后手绘的中国古代建筑图,收录于198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图像中国建筑史》。衹园三重木塔就是参照该书记载的木塔具体数据建造的。

登三重塔,正值一个秋日的下午。青山环抱中,一幢红褐色的宝塔般的木塔,映照着金色的落日。顺着200多级石阶往上爬,石阶两边海棠杜鹃花开满坡,银杏开始洒落一地金黄,红枫艳得正好,樟林香气微醺,不由得爬几步停一会,吸足了看饱了再爬。

三重塔建在石基上。楼梯坡陡仄逼,只容一人上下。木塔用材都是坤甸木,这种木材主要分布于马来半岛及加里曼丹岛等地,干燥后强度高,耐久性强,锯切、钻孔、车旋难度不小,因为油性足,物理打磨后表面形成保护层犹如包浆。缓步登楼,手到之处,圆润顺溜又感质地坚硬。

唐代古塔多是3、5、7层,根据塔基地势和环境,三重塔选择了3层,塔顶高度刚好与后山山脊平行,以至于从桃花岭北很难发现它的存在。只有进了衹园由南往北才可以见到。凭栏远眺,山峦叠嶂,橘子洲隐隐约约,城市建筑如同海市辰楼。

与应县木塔一样,三重塔的支撑结构全靠斗栱、柱梁镶嵌穿插吻合,不用钉不用铆。每层檐下及暗层平座围栏之下,都是一组挨一组的斗拱,转角外由三组斗拱组合在一起,犹如盛开的硕大莲花。斗拱之间不是钢性连接,当大风地震来临时,木材之间会产生一定位移和摩擦,斗拱就像一个可松可紧的弹簧,吸收部分能量,起到调整变形的作用,保护主体结构不受侵害。

当年,梁思成见到应县木塔是十分惊叹的。他曾写道:今天正式拜见佛宫寺塔(即应县木塔),好到令人叫绝,半天喘不出一口气来,这塔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

900多年过去了。应县木塔纯木结构无钉无铆,虽然历经风雨、地震等自然灾害,依然屹立不倒。时至今日,能够在长沙在岳麓,见到应县木塔一样结构的祗园三重塔,不得不佩服古人和现代设计师、建筑师的智慧。

日本国一位著名建筑师慕名来到衹园,远远望着三重塔,若有所思,良久不语。他也许会想到,日本建筑都是跟中国学的,其古建筑集中在奈良,而奈良的很多古建比如让日本人引以为傲的奈良东大寺,内部都已经装上钢筋,木结构已经名存实亡,更没有什么历史厚重感,而中国的木塔历经千年时光,至今依然完好没,一直默默地向人们诉说那段辉煌历史。更为重要的是现在,长沙岳麓又有了衹园有了三重塔,如果时光再过数百年,要欣赏或研究中国古建筑,可能只有来岳麓来衹园了。

衹园的价值不仅仅是当下这一代人的财富,是留给后代的遗产。百年后,人们面对它,就像人们现在面对应县木塔、面对比萨斜塔和埃菲尔铁塔一样,内心一定充满无限敬仰与自豪。

夕照三重塔


冬日时分去祗园江天轩,烧一盆火,煮一罐茶,温一壶酒,开轩面场圃,把盏观园景,赏三五野鸭跌落水中嬉戏,听阵阵山风滚过山坡撩动积雪坠竹林,是一种夫复何求的美好选择。

眼前这江天轩,参照五代董源《溪岸图》而建。董源是中国五代南唐画家,江西钟陵人,自称“江南人”。南唐亡后董源入宋,成为南派山水画开山大师。

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上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董源的山水画多以平静淡雅为主,具有独特的审美意境,黄宾虹和傅抱石两位当代国画大师都深受其影响。

《溪岸图》現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该画不仅有北方山石的气势,还具备南方景色的温润,堪称稀世名作。

江天轩选取画作局部放大,创新设计比例架构,再现了梦回唐宋的山居生活场景。溪潭小舟、竹篱茅屋、林木松竹,尽收眼底。风声、水声、树声,声声入耳。

在这个场景中,可以感受到当时的人们就活在身边,他们的气息,他们的思维,他们的生活哲学,似乎全在这轩内轩外:

山野水滨,崇山峻岭,远观见其势,数座山峰从麓山南来,层层排列。山谷深处,两山交合,一条小道曲折盘旋环绕而下。小道由山谷间向西,峰回路转,山麓筑有竹禽茅舍,岸边水榭高士闲坐,院后有女仆来回劳作,屋旁一股溪流蜿蜒而下,在山脚汇入波纹涟漪的溪池。

好一副清逸神妙的韵致,好一派空灵淡远的意味。仿佛董源正在娟上作画,渔夫正在水岸张网,童子正在桌前燃香,煮的那罐茶已汩汩在响,温的那壶酒已芬芳满轩。

生命之象如此鲜活,自然之观如此朴素。东方生活美学的意境,如此魅力隽永。绘画、诗歌、古建的艺术光芒,已然穿越时空,普照当下,熠熠生辉。

远眺江天轩


很多地方有耕心堂,一个教化人心的道场。

民间称呼心为心田,认为每个人心里藏有善恶两样种子,并会随缘滋长。耕心就是耕耘心田,即加强对自己内心的修养,如同田地生长五谷荑稗需要耕地锄草,粮食作物才会茁壮成长,要及时抑制恶种子,多长善种子,以求多做善举结出善果得到善终。

衹园是个修心养性的好地方,衹园的耕心堂具有与众不同的意蕴。堂前石匾是特意从广东一处村落运来的敦厚石板,石板上的耕心堂字样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根据物主介绍和刻字风化程度,这块石板至少已有500年历史。

衹园耕心堂的设计出自南宋画家刘松年《会昌九老图》中的建筑。《会昌九老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九老是指的“香山九老”,即唐代文人胡杲、吉玫、刘贞、郑据、卢贞、张浑、白居易、李元爽、禅僧如满九位老者。他们多善诗词歌赋,喜书画,常在白居易家里聚会,《会昌九老图》表现的就是九老既醉且欢之际赋诗画画的情景。

隋、唐以来,朝廷实施科举制度,文人士夫通过考试进入政府部门担任职务,这些官员在年老致仕后,往往根据个人的意愿,在中央或地方就地安置。唐宋以来,洛阳、苏州等地,是致仕官员养老的首选。

九老聚会的白居易宅园,就位于洛阳履道里。央视曾播出纪录片《园林》,追溯唐代园林开篇之作,对履道里在中国园林史上的地位给予高度评价。
   白居易履道里宅园,前身为唐故散骑常侍杨凭之宅。地占17亩,宅居、水景、庭院、书库尽有,宏大、疏密、幽致、寂静兼备。白居易在履道里宅园里寄托了一生的感情,写出了800余篇诗作。这宅院是封建时代士大夫退则独善其身的最好写照,后世凡读书人无不羡矣。

衹园耕心堂选取《会昌九老图》里面园林建筑而造。刘松年是浙江金华汤溪人,宋孝宗淳熙年间,刘松年进入南宋画院,成为御前画院学生,拜师宋英宗公主祁国长公主驸马张训礼,技法大进,名震画坛。

刘松年描绘的白居易老宅笔法细腻,局部结构样式清晰可见,为祗园建造耕心堂提供了很好参照:采用木柱支撑架空屋底,飞檐、攒角、廊台、黒瓦,大开间、大窗台,既适合私家聚会又不失大家格局。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到耕心堂走一走,看一看,或许就与履道里宅园的九老相遇了,与他们携手同游,与他们击掌高歌,然后,被那些横溢的才华所折服,被那些缥缈的理想所牵引。

在漫长的时空隧道中,无论寒风凛冽,还是雷鸣电闪,总有一批高士泰然自若,把生命中最值得传给后人的体验留在了画作诗篇里、呈现在了耕心堂。他们依然活着,他们与衹园融为一体,

烟寺斋内景


朝阳升起,万道金光掠过山岭,散落林间屋顶,饱含泥土和林木清香的氤氲,开始弥漫升腾。

园主张健华先生每天清晨都会来到祗园开始安排一天的事情。14年来他就只做了建造衹园这一件事。在他的计划里,衹园建设将在未来3年内完工。为了祗园,张先生付出了全部精力和财力,甚至透支了未来。

张先生来到三重塔前,驻足长望,仰天沉思。塔已经建成一年多时间,他一次都没有上去过,腰间盘突出疼痛难忍,医生告诫他上楼下坡都要挺直身板做人。他是多么想登上塔去,站在更高处,瞭望这盛世江山。

14年前,张先生在日本发现,日本建筑是中国建筑发展过去的,虽然学会了唐宋建筑的大样,却并未将唐宋建筑在发展过程中完全保留下来,很多建筑头大腰细脚轻,可是不少民众包括一些学者却说:中国大陆已经不可能找到唐代时期的木构建筑,甚至以嘲讽的口气说,要想看中国唐代的木构建筑,只能去日本的京都、奈良。

日本人的这番话极大刺激了张先生。回到国内,张先生决心完全按照古法建造一座唐宋园林,给后人留下一块中国特色的文化极品。他买来《〈图像中国建筑史〉手绘图》仔细研读,从中寻找最能代表唐宋风格的木建筑画像,同时多处实地走访寻找可以承载的场地、能够动手建造的传统匠人。

梁思成大师的《〈图像中国建筑史〉手绘图》让张先生大开眼界。从应县木楼到佛光寺大殿,详尽的绘图一目了然。他发现,梁大师笔下的中国古建筑测绘图,既秉承了西方建筑学的制图手法,及其蕴含的西方古典主义美学精神,又创造性地融入了中国传统工笔和白描的技巧,更好呈现出中国古建筑独特的美感,这样的插图风格,在世界建筑史经典著作中可谓独树一帜。

在张先生看来,这批呕心沥血的建筑图纸,既是对古人建筑理念的图解,更是赏心悦目的手绘画作,是匠心独具的再创作。张先生更加坚定了建园决心。

张先生说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可是,一个平凡的人却立下了一个伟大的志向并且立马付诸实施。真是应了领袖那句名言:每个人都了不起。

除了梁大师的手绘图,张先生还决定到古画里面找参照,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陈清波的《汉宫瑶台步月图》等名家名画里面的古建式样成为重要研究对象。很多时候,他拿着放大镜对着画册上的古画建筑一看就是半天。说现在的衹园是从画里走出来的唐宋园林一点不为过。

看遍30多处地方后,张先生选择了桃花岭下的这个山谷。第一次来到山谷,张先生一见钟情。背靠都市、手握田园的格局,妙地难求,舍此其谁?72亩土地、50年期限的流转合同很快与村里签订。

随后的几个月里,在山谷里,张先生栽种了100多种1万多棵名贵花木,包括造型类的黑松、罗汉松、红豆杉,观赏类的红枫、银杏、香樟,赏花类的海棠、梅花、映山红等等,一年四季,五彩斑斓,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一个遭遇废弃的桔场,因为一个人的到来,逆袭成一个魅力闪耀的地标式山谷。

虫二亭前风月无边

参照有了,土地有了,木材可以购买,师傅匠人呢?也许是命中注定要成就衹园。张先生在广州佛山机缘巧合地遇见了吴冕师傅。

吴师傅系南宁人,出身木匠世家,在广东从事古建设计和建造几十年,具备丰富的建造技法,还拥有一支家族式的施工队伍。

在张先生盛情邀约下,吴师傅带领团队来到岳麓扎下了根,这其中包括他的一家人,除了儿媳在老家接送孙子读书,妻子儿子都把山谷当做了家。

这一干就是14年。吴师傅也从一个能在屋顶上腾下挪的中年人,变成了70多岁更适合指挥调度的古稀老者,把一个广西木构大师的人生最好岁月,和对传统中国古建的满腔热爱,全部奉献给了湖湘大地上的这块文化瑰宝。

对于衹园,张先生充满了虔诚的文化情怀。当初为了园子的名字,也是颇费周折。最终张先生决定依据白居易《题东虎丘寺六韵》“香刹看非远,衹园入始深”,以“衹园”名之,并把这一名句活用为对联刻在了江天轩。衹园的亭叫虫二亭,源自泰山崖刻“无边风月”。衹园的斋叫烟寺斋,源自潇湘八景的烟寺晚钟。衹园的台叫燕喜台,源自诗经鲁侯燕喜的典故。衹园的桥叫一箴桥,源自明世宗“敬一箴”牌匾。还有衹园的远浦廊、存真室、凝秀阁、秋月门,等等,可谓字字珠玑,用心良苦。

有人说:如果一个人才华横溢,同时又坚韧不拔、勤恳钻研,还颇有工匠精神,一丝不苟,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一个高级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拥有一颗勇敢而坚定的心,和有情怀有温度的灵魂。

衹园的建造者们,应该算是“这个人”。

留恋衹园,敬仰之心油然而生。衹园体现了湖南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推动了中国古建筑技艺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亦将成为代表未来湖南亦或中国的唐宋园林名片,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

回望衹园,佩服之情油然而生。不见衹园,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就像梁思成佩服应县木塔一样,不由得佩服极了,佩服能够建造衹园的这个时代,和这个时代里的建筑大师、平凡匠人。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期待静谧而吉祥的幸福时光相遇在衹园。

园衹园主张健华先生(左)、建造师吴冕师傅(中)现场研讨建筑布局


【作者:老杰】 【编辑:田芳】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