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田多用一水循环,新泉镇试点中科院“巨型稻+青蛙+泥鳅(鱼)”生态种养新模式 每亩收益是单一水稻种植的10倍

  ◇湘阴周刊记者 蒋纪

  鱼塘水灌溉稻田、稻田里养青蛙、稻田水净化后再养鱼和泥鳅,鱼肥蛙美稻飘香,一田多用,一水循环。在新泉镇,“巨型稻+青蛙+泥鳅(鱼)”的生态种养新模式悄然生根开花。挖掘机开沟、田埂平整、石灰水消毒、防鸟设施安装……3月20日,记者走进该镇双岭村皓轩农庄,只见沃土良田集中连片,田地沟壑纵横交错。“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等到4月中旬,这个基地就能引进巨型稻种植材料播种了。”该镇党委书记曾维光高兴地说。

  湘阴县唯一的中科院巨型稻实验基地

新泉镇党委书记曾维光(左二)在中科院巨型稻实验基地现场查看。湘阴周刊记者 郭雨滴 摄

  作为皓轩农庄的负责人,吴赛军2010年前在广州从事建筑业,看到家乡发展越来越好,他毅然回到湘阴,“2011年,我承包了一个农业项目,看到许多田地因低涝或干旱而产量较低,我感触很深。”2014年吴赛军在新泉镇流转土地近2000亩用于种稻谷、养鱼虾,还成立了皓轩农庄。“以前这里成片是低洼地,皓轩农庄的重新开发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双岭村村支部书记李树红介绍。

  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吴赛军谦虚好学,并多次到长沙、宁乡等地学习种植技术和经验。在长沙县金井镇,吴赛军看到在百亩巨型稻试验田里,巨型稻像高粱一样身形笔挺、穗长粒多,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达1.8米,最高达到2.25米,稻田里,泥鳅游、青蛙跳,很是热闹。“‘巨型稻’种植水位可高可低,最高可达1米,低洼地也可种植了。”吴赛军想成为湘阴巨型稻种植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积极申请,挑选了300亩适宜土地。去年年底,他的基地正式获批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无抗生态立体种养实验基地,为湘阴县唯一一个,致力发展“巨型稻+青蛙+泥鳅(鱼)”的生态种养新模式。

  每亩收益是单一水稻种植的10倍

中科院巨型稻实验基地。湘阴周刊记者 郭雨滴 摄

  相比常规水稻,巨型稻有什么不同之处?“个头高,产量高,效益也高。”3月6日参加完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夏新界关于“巨型稻”的专题讲座后,吴赛军也成了新种养模式的“专家”。他介绍,“巨型稻” 可为青蛙、泥鳅等遮阴,能促进它们快速生长,青蛙可以帮助水稻除虫害,还可以给稻田松土,鱼和青蛙的粪便是有机肥料,水稻可有效吸收鱼塘水中的氮、磷等元素,是一种绿色、健康、持续高效的生态栽培模式。

  “消毒要彻底,地表要保湿,才适宜青蛙存活、生长。”来自湖南农业大学的博士谢繁,是中科院分派下来专门指导青蛙养殖的专家。他介绍,由于全程不施用农药化肥,养出的青蛙是纯天然的生态农产品,深受顾客青睐。中科院还分别安排了巨型稻种植、泥鳅养殖等方面的博士下来,进行专门技术指导。

  “4月中旬播种,5月份引进黑斑蛙、台鳅,按技术要求进行投放,8月到11月,我们就可以进行水稻收割和青蛙、泥鳅捕捞销售了。”吴赛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巨型稻”亩产至少1500斤,青蛙亩产2000斤,泥鳅亩产1000斤,鱼亩产100斤,除掉成本,每亩收益近2万元,是单一水稻种植效益的10倍。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振兴乡村经济

挖机正在平整中科院巨型稻实验基地。湘阴周刊记者 郭雨滴 摄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抱团发展,农业产业化加速,有利于振兴乡村经济。”曾维光介绍,近年来,该镇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鼓励农民通过合理流转土地经营权,形成连片种植,扩大集约经营规模。同时,采取包括生态种养新模式在内的多种举措,着力把种养殖户们带动起来。

  听说绿色种养的好处后,周边种养殖户纷纷来农庄“取经”。“等这次实验成功,就可以在全镇甚至全县推广了。”新泉镇镇长阳望充满信心。目前,该镇共有水稻种植大户537户,种植养殖合作社113个,镇供销社、农合联和乡镇惠农服务公司基本建成,将实现农业产业抱团发展。

【作者:蒋纪】 【编辑:刘景明】
关键词:湘阴 生态种养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