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凝心聚力促扶贫

  编者按:昨日,是第6个全国“扶贫日”,也是第27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宁乡市举办“凝心聚力促扶贫”国家“扶贫日”主题活动,28名“脱贫典型”受表彰,8个村(社区)获签消费扶贫合作协议书,发放“千企联千户”“千手爱心基金”募集的价值30多万元物资……活动现场,“脱贫典型”姜果明、谢华等上台发言,分享各自的脱贫历程与心得。现将姜果明、谢华的脱贫事迹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图为“脱贫典型”受表彰现场。本报记者 范婷 摄

  【脱贫典型姜果明】 身残志坚带动28人就业

  “山区的信息闭塞,疾病的困扰让很多乡亲都有了认命的想法,失去了改变贫穷生活的希望和勇气。在这里,我想给所有贫穷的朋友们打气,现在党和政府的政策这么好,我们只要不怕苦不怕累,多想办法,好好干,总有一天能通过自己双手过上好日子。”昨日,来自黄材镇石山村的姜果明走上发言席,作为脱贫典型,他向所有参加活动的贫困群众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并鼓励大家自力更生,为脱贫致富而奋斗。

  今年49岁的姜果明,是土生土长的黄材人。小时候家里条件差,没上几年学,就外出当建筑工人了。在他乡风风雨雨几十年间,虽然挣的是辛苦钱,但是养家糊口不是问题,还靠着这份收入,翻新了房子,抚养两个孩子。原本以为日子也就这么过下去了,可是,2015年工地的一场意外,打破了姜果明平淡过一生的梦想。那次,他从4楼摔下来,导致脊椎受损、左腿萎缩,被鉴定为四级肢残,花尽积蓄并背负几十万元债务,不能再做重体力活了。“家里断了来源,也就没有了生活希望,吃什么?穿什么?以后怎么办?”姜果明也曾沮丧消沉过,但他没有放弃,因为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

  有心人天不负。姜果明的事情传到了村上、镇上,后面的事情水到渠成。相关部门精准核实了情况后,姜果明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村民,享受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相应的扶贫补助解了他的燃眉之急。重新振作起来的姜果明也立下了脱贫志:“我不可能一辈子都靠党和政府救济过日子,我不想认命,我还只有40多岁,头脑也不笨,双手也灵活,必须找到脱贫致富的门路。”前半生靠体力过上了好日子的姜果明,决定用自己的好脑子过好下半生。

  2018年7月,经过三个月的多方了解和仔细琢磨,在党和政府好政策的支持下,在村里领导和亲戚朋友的信任和资助下,加上扶贫免息小额贷款5万元,姜果明的玩具代加工厂开业了,而且在第三个月就开始盈利。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玩具代加工厂从最开始的12台电车发展到现在的24台电车。

  “今年,我的目标是让加工厂产值达到200万元,发展更多的贫困村民和留守妇女在家工作,让他们多挣钱,找到生活门路,也能像我一样脱贫致富。”姜果明不但解决了自己与妻子的生计问题,还吸纳了附近28人就业,其中包括8名贫困村民,工厂员工的月工资也从数百元增长到1400元至3000元不等。同时,姜果明还积极参与“户帮户亲帮亲”活动,让留守妇女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培训后,把货拿回家自己做,发展自己的亲戚朋友,建立自己的小作坊。

  【脱贫典型谢华】 多种种植年入8万元

  人勤地生金。来自资福镇珊瑚村的谢华,用勤劳的双手证明了这一句老话。

  1977年出生在珊瑚村广石大山之中的谢华,家中有兄弟姐妹8个,众多的兄弟姐妹让这个世代为农的家庭经济捉襟见肘。谢华15岁因家境贫寒而辍学,20岁便外出打工,开始了背井离乡的生活。

  “离家的孩子流浪在外边,没有那好衣裳……”草根歌手陈星的歌唱到了谢华的心里。远离家人,在陌生的城市起早贪黑,从事着最简单的体力劳动,工作十分辛苦但经济收入并不高,一年到头只能维持基本生活……这就是文化水平不够的谢华多年打工生活的真实写照。

  24岁那年结婚后,谢华的一双儿女相继出生,儿女的到来带来了欢笑,但没有改变这个家庭贫困的命运。身体素质较差的儿女经常住院,妻子也频繁就医,一家人的开支都落在了谢华的肩上。“上有老、下有小,自己收入低,入不敷出的日子,家庭负担和心理负担都压得我喘不过气。”到2014年,谢华一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时,家中负债10多万元。谢华想到父母年龄越来越大,需要赡养,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也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和教育,他和妻子决定一起回到家乡。

  “对于我家来说,贫困户也不是个光荣称号,但人穷志短,也不好意思说我家算不上贫困户,不想要别人来帮助我家。我和妻子的自尊心都很强,内心都不愿意接受‘贫困户’这一称呼。”因此,当镇扶贫办领导和村干部到他家走访时,谢华认真分析了自身致贫原因,寻求脱贫路径。在镇村干部的引导下,谢华决定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家种植经济作物效益好些,其中把烟叶种植作为重点。

  “扶贫干部是真心帮扶,知道我没有种烟草的经验,便把烟叶技师送到我家,手把手的教我。这样下来,就是榆木疙瘩也要开窍啦!”就这样,谢华走上了种植道路,最开始种3亩,第二年种7亩,慢慢加面积……面积越来越大,收入也越来越高。2017年,谢华终于还清了债务,还添置了部分家具。2018年种烟叶7亩多,光烟叶一项收入就有4万多元。

  “非常感恩国家有这么好的政策,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免费提供经济作物苗子,还有孩子们的教育助学,医疗救助……使我和妻子两人逐渐改变了过去保守的思想,靠勤劳双手大胆干,努力提高家庭收入,改变了原来的穷样子,摘了‘穷帽’。”今年,谢华家种植烟叶12亩、雪里红40亩,还种了4亩的朝天椒,1亩大辣椒……到目前,一家人年收入8万元。尝到了甜头的谢华这才知道,生财的道路有无数条,只要人勤劳,土地就能生金。


【作者:】 【编辑:姚碧姿】
关键词:宁乡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