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变长沙|橘子洲的70年光阴故事(航拍视频)

  开栏的话

  新中国成立的70年,是我们的国家走向富强的70年,也是长沙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70年。城市、街巷、生活、风尚,都在变,一个变字让这座城市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活力。

  即日起,依托丰富的历史图片资源,本报推出“壮丽七十年 阔步新时代·百变长沙”影像报道专栏,用新老图片对比的方式,在光影中回首来路,共看长沙变迁,同享长沙故事。

  橘子洲的70年光阴故事

  春日暖阳里的橘子洲,满眼嫩绿,梅园里成片的红梅盛放,犹如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踏春的市民和游客悠然地欣赏着繁花美景。

  从梅园上空俯瞰橘子洲,静谧的湘江水面缓缓流淌,两岸鳞次比节的城市建筑与满目清新的橘洲美景相互映衬,山水洲城画卷跃然眼前。

  橘子洲,是湘江最大的洲岛,由南至北,横贯江心,呈长岛状绵延5公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使橘子洲美誉广传。

  1986年本报记者航拍镜头中的橘子洲头。

  1956年4月14日,橘子洲上的居民正在给菜地施肥,当年洲上出产的蔬菜需要通过船运送到主城区。

  1972年湘江洪水期间,橘洲岸边总是停靠着大批船只。除少量本地船只外,大批是外地滞留船只,他们中有些空载船只,也应当地街道和派出所的要求参与救灾。

  1977年6月29日,长沙市建筑公司的护桥民兵在橘子洲大桥下值守。

  1986年8月,本报记者高空航拍镜头中的橘子洲,高处民居拥挤,低处滩涂泥沙裸露。

  洲

  岛上的芬芳岁月

  通过本报记者1956年拍摄的图片,我们能够穿越时空,回味当年橘子洲原生、朴实的乡村风情。70年代,橘子洲在雨季经常遭遇洪水侵袭,洲边总是停靠着大批船只,随时准备参与抗洪。1986年的航拍照片中,橘子洲上工厂、民居夹杂,非常拥挤。

  1980年,橘洲公园湘江边垂柳下停靠的渔船。

  1980年,橘子洲公园望江亭建成,廊道里挤满了游玩的市民。

  1981年10月23日,橘子洲大桥下的旱冰场里,热闹非凡。

  1981年10月23日,橘子洲公园里读书的年轻人。

  1982年7月15日,橘子洲造纸厂生产车间里繁忙的女工。那时的橘子洲上,分布有不少的企业。

  1986年,橘子洲大桥附近的古樟树。

  跨越70年,见证长沙百变

  2002年11月,橘子洲洲上居民整体搬迁,1600多户橘子洲居民永远脱离水患之苦。2004年开始,长沙持续对橘子洲进行提质改造,经过多年来的建设,橘子洲已成为一个集“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名洲、国家级5A景区。作为“山水洲城”长沙的一张名片,橘子洲景区每年要接待数百万游客。

  2018年航拍镜头中的橘子洲头。

  2009年12月26日,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雕像落成。

  夜色中灯光点亮的橘子洲。

  古韵绕梁的江神庙与江岸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融为一体。

  入夜时分,霞光尽染,橘子洲披上闪亮的“晚礼服”,流光溢彩。

  一江碧透的湘江水中央,绿意环绕的橘子洲公园,犹如一个城市“客厅”,游轮从清澈的水面滑行而过。

  作为“山水洲城”长沙的名片,橘子洲景区每年要接待数百万游客。

【作者:图:罗杰科 邹麟 黄启晴 老照片:游振鑫 邹曙明 钟友援 陈飞】 【编辑:姚碧姿】
关键词:橘子洲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