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红土地】兰馥冲,走出了一个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

谢觉哉

  1884年4月27日,谢觉哉出生于宁乡沙田乡堆子村肖家湾一个农民家庭,后家境小康,搬迁到兰馥冲定居。传言,兰馥冲四季丛生奇花异草,淳香扑鼻,馥郁醉人,曾有“南国花香在此冲”之美誉。在这一风景优美的山冲里,谢觉哉度过了求知好学的青少年时代。

  作为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我国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之一,谢觉哉虽然长期阔别家乡,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长沙、洪湖、上海、江西苏区、长征、延安、解放等各个时期的革命生涯,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出发地,一直惦记着家乡的人民和山山水水。

  在延安时,谢觉哉为革命工作操劳,置身黄土高坡,曾写过一首词:“家乡好,屋小入山深,河里清水堪洗脚,门前大树好遮荫,六月冷冰冰……”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故乡情结。1957年3月,谢觉哉终于回到阔别30多年的故乡。之后,他又相继于1960年2月和1961年12月回到故乡兰馥冲。3月29日,记者一行来到兰馥冲,实地探访谢觉哉故居,感受谢老实是求是、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弃医从教 以身许党

  前清秀才走上革命道路

  半山腰上,绿荫之中,青墙黛瓦。谢觉哉故居古朴肃穆,百年老宅与环境浑然一体。

  ▲ 谢觉哉故居。

  谢觉哉故居建于1820年,属典型的清代农家房舍。现有大小房屋21间,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740平方米。房屋座东朝西,高大亮爽,无槽门、围墙。地坪上端有麻石阶基,正中有两个方木柱,木柱之间就是正堂屋门,双合板门页片。

  放眼望去,谢觉哉故居前临农田,后依山坡,竹松环绕,环境幽雅,故居正堂屋上方悬挂着由邓小平题写的“谢觉哉同志故居”匾额。故居里面陈列的家具和床都是清朝遗物,其中不乏谢觉哉生前爱物。2013年,谢觉哉故居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故居还是湖南省和长沙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图为由邓小平题写的“谢觉哉同志故居”匾额。

  谢觉哉,名维鋆,字焕南,于1884年4月27日出生。谢觉哉四岁从师读蒙馆,11岁读完了《诗经》《书经》《易经》《礼记》和《春秋》。1902年春天,谢觉哉就读于小金砣馆,在这里他结识了几位最要好的同学和朋友,即姜梦周、王凌波以及何叔衡。他们四人志向远大,性趣相投,常在一起谈今论古,互相勉励,度过了“最可宝贵的三年”。

  1905年,21岁的谢觉哉考中了秀才,喜讯传来,偏僻的小山冲顿时热闹起来,亲朋好友纷纷赶来庆贺。谢觉哉却突然在家门口张贴了一副对联:“十数年笔舞墨歌,赢得一张倒票;两三月打躬作揖,赚来几串现钱。”令前来祝贺的众人瞠目不解。这之后,谢觉哉担任过塾师,行过医。在两年行医过程中,谢觉哉目睹官吏横行,豪绅肆虐,百姓生活极端困苦的事实,他越来越深地感觉到:“社会的病大于人体自身的病。”于是,谢觉哉弃医从教。

  受进步思想影响,曾为前清秀才的谢觉哉自觉走上了革命道路。1920年,36岁的谢觉哉应何叔衡之邀离家赴长沙任《湖南通俗报》主编,该报揭露政治黑暗,批评错误思想和社会陋习,文字犀利辛辣,但因“宣传过激主义”的罪名于1921年6月25日被迫停刊。同年,谢觉哉在毛泽东等人介绍下加入新民学会,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我国在这十年内若不振兴,必至亡国,说不定至于灭种,万不能在这要生不生要死不死的路上停滞。革命前途未可知,我已以身许党。”

  实事求是 为民谋利

  是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人之一

  1939年2月,谢觉哉调任中央党校副校长。为了解决经费不足的困难,他发动大家开荒种地,养猪养鸡,以改善生活,增强学员体质。他还创办了合作社,带领大家自己动手盖食堂,建造礼堂。在大礼堂落成之时,毛泽东亲自题写了“实事求是”的大匾。从此,“实事求是”这句名言,成为我党的思想路线和优良传统,也成为谢觉哉一生的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

  ▲ 游客正在参观谢觉哉故居。

  1946年6月,经中央书记处批准,在宪法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央法律问题研究委员会,由谢觉哉担任主任委员。他代表中央法律研究会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们发誓努力做好立法工作以迎接你所指挥的伟大的中国解放的胜利。”他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观点,坚定鲜明地指出:“中国要有自己的立法原则。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制定有中国特色的法律。”

  “合情合理,即是好法。”在谢觉哉历来主张的这些立法原则下,1946年11月28日,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法律研究会里,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全新的革命的宪法草案,即《陕甘宁边区宪法草案》。同时还起草了民法、刑法和土地法等。这对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是个开天辟地的大贡献。

  1959年,谢觉哉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当时,法院工作正受到“左”的影响,许多正常的法律程序被一些人看成是旧法而被批判。到任后,谢觉哉针对某些法院的实际情况,提出切实改变办案质量不高的问题。他强调要恢复法院的正常审判制度,把案子办得更准确、更细致、更踏实。

  当时在各地法院,出现了电报报案的情况。谢觉哉针对这个问题指出:最高人民法院一定要看案卷。他说:“杀人一定要慎重,一个人只有一个脑袋,杀掉就不能再安上,我们一定要对人民负责。”最终,谢觉哉顶住了“左”的思想,果断地向中央请示要求立即废除电报报案审批制度,很快得到中央批准,实行报案同时报送案卷的规定。谢觉哉还以身作则,带头阅卷,使一些重大疑难案件得到正确的判处。

  谢觉哉一生不谋私利、不图虚名、艰苦朴素,数十年如一日,甘做人民的公仆。他是廉洁奉公的典范,也是实事求是的典范。“为党献身常汲汲,与民谋利更孜孜”,这是延安时期人们向谢觉哉祝寿时赠送他的诗句,这也是谢觉哉革命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产业兴旺 旅游红火

  兰馥冲美丽富足更胜昔日

  从小在青山绿水环境中长大的谢觉哉对家乡的一草一木有着特殊的感情,其生前一直呕心沥血关注着故乡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1961年9月8日,谢觉哉给当时宁乡县沙田大队的书记谢岳云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五七年回乡,看到一切还好,唯一不能使人满意的是山林破坏……爱护树林,谁都有此同感的。它不只给我们农业上、用材上、燃料上很大利益,而且使我们生活在美化的环境中。栽树不只是我们一代计,而且要为子孙计。”

  1971年6月15日,谢觉哉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87岁。逝世8年后,他的杂文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接着其文集、日记、诗文也相继出版,遵照其遗愿,其稿费全部捐给故乡沙田,并全部用于造林。“重重叠叠的山,高高低低的树,弯弯曲曲的路,叮叮咚咚的水。”谢觉哉心心念念的青山绿水,家乡人未敢忘记。如今,兰馥冲所在的沙田村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美丽更胜昔日。

  近年来,沙田村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依托深厚的农业产业基础,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优质稻、晒黄烟、中药材、油菜、无公害蔬菜等产业,村民收入得到大幅提升。“政府支持力度大,种田也能种出好日子,如今的生活是越来越有盼头了。”作为村里的种粮大户,村民戴浩天种植了500多亩水稻,每年纯收入达40多万元。

  深挖红色富矿方面,沙田村积极弘扬红色文化内涵,努力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奋力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该村积极推动农家干菜、农副产品的销售,同时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餐馆等,带动了村民的致富增收。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谢觉哉故居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

  ▲ 谢觉哉故居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村红色旅游资源富集,有谢觉哉故居、惠同廊桥、宁乡四髯生平陈列馆等,这些红色资源是沙田村最为宝贵的财富。”沙田村党总支书记何锋介绍,下一步,沙田村将配合沙田政府整合红色资源,依托谢觉哉故居打造法治文化小镇,进一步将红色旅游做大做强,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心甘情愿当“焦官”

  ——谢觉哉家书背后的故事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被誉为“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以家风严格而著称。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谢觉哉出任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内务部部长。很快消息传回湖南宁乡老家,乡亲们都议论着,山沟沟里出了个大官,真了不起。谢觉哉湖南乡下的两个儿子得知父亲在政府做了“大官”,都想去北京看一看,希望得到一些“照顾”,能够离开乡下,到城里工作。于是在1950年1月,谢觉哉给在家乡的儿子写了一封信。

  ▲ 谢觉哉写给儿子的家书。

  谢觉哉语重心长,说自己是个 “焦官”。在宁乡,“焦”即“干”,没有油水,“焦官”指不挣钱之官。自古以来,当“焦官”意味着两袖清风,其治下必然社会安定,人民富足。谢觉哉的“焦官”论,写照共产党执政初心,被老一辈革命家集体恪守,治国安邦堪为垂范,其先进性至今不改,是干部洁身自好的警世之言。

  谢觉哉在信里还写了一首打油诗,自称“我官好比周老官”。周老官是谢觉哉家乡的一位勤劳能干的长工,在村里以老实闻名。谢觉哉的意思是说,我当的是共产党的官,就是为人民服务的“长工”。谢觉哉给儿子的这封信,只有258个字,语言朴实,却微言大义,充分显示出他为民为国的共产党人本色。

  1957年3月26日,谢觉哉回到了阔别30年的故乡——湖南宁乡沙田。家里人和亲属都把他当“大官”,杀猪请厨师隆重招待。为此,他嘱咐家里人和亲属们一起来参加家庭会。会上,他问家里人是不是还记得1950年写的这封信以及附的那首打油诗,并特别提出要求:“家庭会议后,在家乡的时间里,不是你们亲手做的饭我不吃;猪杀了,我赔你们的钱。这个影响,一定要用行动挽回来。今后,你们作为我的亲属,一定要让老百姓都讲你们说话做事像个谢胡子的亲属,我才承认。所以,你们千万不能以为是我的亲属而有丝毫的优越感,那会要碰得头破血流的。”

  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谢觉哉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身份,用纪律约束家人,为今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作者:】 【编辑:彭雨纯】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