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家书·长沙篇章 | 家书写成一本《妈妈的唠叨》,陪着女儿漂洋过海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月22日讯(通讯员 张玲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颜开云)加拿大,文思博学校,中国留学生刘若瑜的书包里有一本独特的线装书。放学后回到寄宿家庭,她都细细看上两篇。这一天,无论是过得开心还是不开心,只要翻翻这本书,她都能从中汲取力量,再次接受挑战。

  这本《妈妈的唠叨》,是刘若瑜的母亲——浏阳文化产业园的高志长期写就的家书并攒成的一本“家书集”,里头是家人的叮嘱、关心,更是深沉的爱。

高志给女儿刘若瑜的家书,已坚持写了10年,并用心地装订成册。长沙晚报通讯员 张玲 摄

从女儿8岁开始,坚持写了10年家书

    这本家书集装订了10封家书,包含“上学第一课”“颜值自信与气质自修”“青春与爱”“关于时间感与存在感”等内容。

    高志回忆说,第一次写家书时,女儿才8岁。她工作太忙,只能将女儿送去学校寄宿,两人常常一星期或半个月才能见一面。从那时起,她开始提笔给女儿写信,可直到她寄出第四封信,才收到女儿的反馈。

    虽然已经过去10年,但对那天女儿的反应,高志还记忆犹新。那天刘若瑜从学校打来电话,身边还有一群小朋友围着,叽叽喳喳地说:“阿姨你的信我们全班同学都看了”“大家都很兴奋”……原来,学校隔了两个月才发现,邮箱里有4封写给二年级学生刘若瑜的信。刘若瑜的班主任将信捎给她后,全班同学经同意后轮流看完了这些信。

    这件事让高志很受感动,也坚定了她给女儿写信的想法。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直到女儿高中毕业,去了加拿大留学,高志都还在给她写信。

    依旧是没有具体的事例,也没有具体的时节,她只是习惯把信纸放在包里,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倾诉情感。休息时,写写对时事的看法;出差时,写写对人生的感悟。10年来,高志累积成堆的家书,有些装订成册,陪着孩子漂洋过海;有的收纳在柜,留作了岁月的果实。

家书陪伴孩子成长,更成为成长中的养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沉甸甸的几本家书集,承载的不仅仅是母亲的唠叨和嘱托,还有为人处世的道理。前些日子,刘若瑜放了寒假。回家住了20天,来不及过除夕,又赶着回去上课了。这一次,她又带走了一本家书集,10年来,她已经习惯了母亲的“唠叨”陪着她成长、求学、闯天下。

    在高志的带动下,一家三口都很喜欢这种表达,有时一家人就着一个主题,各自发表看法。高中时,刘若瑜写了一封家书,内容是“成长该如何考量”。结果她收到了两封回信:一封是“成长家书妈妈说”,一封是“成长家书爸爸说”。一家人的心通过这样的交流,紧紧地靠在一起。

    在高志看来,女儿每一天都在成长,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开心和烦恼,她给女儿写家书,不是提要求,而是和女儿聊天。她说,相信这些爱包围在孩子身边,孩子自己会慢慢吸收营养,懂得自己面对难题、解决难题。

    刘若瑜10岁时,高志从别的家长那里听到一件事:舞蹈队发放队服时,有一套是旧的,分到旧衣服的孩子哭了,刘若瑜说“我的新衣服和你换吧”。

    高志的手机里至今还保留着刘若瑜给她回的一封家书。这封家书里,刘若瑜说:“我喜欢站军姿,全身绷紧,昂首挺胸……当视线抬高时,我看到一个更高的自我,直面理性,审视灵魂。未来就是这片天空,不会有太多预设,不问输赢,才能更幸福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站定脚跟,才能更稳健地踏向远方。”

[家书节选]

人生阔处自在行

    高高你好,寒假回来,你返校又五天了,有很多话想找个安静的时间,通过文字的方式交给你。今天把其他事情搁下来,跟你聊一聊。

     有一个画面,一直非常深刻地烙印在我心里,那是2014年9月送你去湖南师大附中高新实验中学参加开学典礼的时候,我坐在操场的台阶上,用手机给你写了一封信。我也不记得当时自己捧着手机唠唠叨叨写了一些什么,大概是关于学习、关于成长、关于爱,以及如何去定义自己想要的生活。

      高新的三年一晃而过,虽然也有为你的纠结辗转反侧的担心,但是一切依然特别美好。上了附中,也许我觉得最欣慰的是,你在更大的伙伴群体当中悦纳了更加完整真实的自己,这个自己不一定要每次名列前茅,但是一直绽放在努力的阳光里;这个自己肯定有比不上别人的某一个维度,但是永远安放着体贴自己和善待别人的温暖;这个自己当然允许偶尔的失落甚至是失败,但是从不让功利尺度上的“小失败”掩盖了内心的光芒。这个自己也许表面小清高,但是心里奔流着友谊与爱的所有幸福和想象……正因为长成了这样的自己,你才拥有了非常棒的友谊,拥有了敢于为自己抉择未来的胆识和勇气……



【作者:张玲 颜开云】 【编辑:彭雨纯】
关键词:家书 妈妈的唠叨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