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给孩子一张安静的书桌有多难?

  长沙晚报评论员 文峰

  假如校园存在一个“隐秘的黑色地带”,假如孩子遭遇校外青年的欺凌……最近,北京的李先生无意中发现儿子小岩随身携带一部神秘的手机。这个手机是一个自称“大哥”的社会青年给小岩的,他通过手机微信向小岩敲诈收钱。据小岩说,像他这样的“小弟”在他们班上就有十多个,大家相互都知道。在小岩所在的学校,校外青年打架、向同学索要钱财、聚众斗殴、组成小团体,已经成为同学之间公开的秘密。(12月20日 央视)

  近年来,随着媒体的不断报道,校园欺凌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几天之前,围绕北京中关村二小事件,《长沙晚报》就发过《校园欺凌,忧虑的伤口如何愈合》的评论。那篇评论主要是以校内学生间的欺凌为切口,去分析本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孩子为何会做出让人咋舌的暴力之行。

  可今天央视的这则新闻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线索。它告诉我们,校园欺凌,有的在校内有的在校外,二者交织在一起,又有本质区别。因此,要寻找这两种欺凌的解题答案,路径是不一样的。结合社会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校内欺凌既是一个校园话题,也是一个家风问题。你看,在现实中,那些父母从不吵架、关系和谐的家庭,其孩子的性格一般也开朗活泼。他们不仅不会欺凌弱小反而乐于助人。故而,解决校内欺凌的关键在于,加强生命思维教育和让家风更和谐。而校外欺凌则涉及社会青年,那就不只是学校教育的事情,更是社会治安管理问题,它离不开警方等社会机构的介入。但是,很多时候,这种问题因为会存在网状关系,会涉及不满14岁的学生,若单方面由警方处理,那又不妥。

  面对这则校外欺凌的新闻,我们不禁要问,连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都有“大哥”存在,那小县城的情况会不会更糟?和小岩一样,很多孩子面对校外欺凌,一般不会主动告诉父母。究其原因,这些孩子可能是因为胆小害怕,也可能是有顾虑。他们会担心,如果告诉了父母,社会青年就会成天找事,那他们就无法学习,就得转学。所以,他们逃避,顺从地交钱消灾。

  这则新闻只是揭了盖子。其实,应对校外欺凌,作为个体的家长即使知道,很多时候也会有类似于孩子的考虑和无奈。不过,家长要认识到,孩子成长的过程天然会有很多困惑,我们必须面对这些困惑,解决这些困惑。要解决问题,重点不在找到一所好学校,而是要认识到让孩子快乐成长与让孩子经历成长的磨练并不冲突。孩子需要爱,但是不需要溺爱;孩子成长需要鸡汤,但是不能仅仅喝鸡汤。家长要培养孩子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任其一味逃避。家长要和学校商议解决这个问题,要充分发挥家长会的作用。

  事实上,今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委已经发布《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对校外成年人教唆、胁迫、诱骗、利用在校中小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依法从重惩处。这个文件显然符合现实需要,但目前,有关部门仍缺少齐抓落实的心。没有明确的高级别的牵头部门和较高级别的政府主管带队领导,没有明确的追责条款,教育、公安等职能部门可能会相互打太极和踢皮球。如此,这类文件也就很难产生最佳的落实效果。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和经历会影响人的一生。对于想读书的孩子而言,如果出现变异的“树欲静而风不止”,那就是一种社会悲哀。上个世纪,在战乱年代,偌大的中国找不到一张安静的书桌。可时至今日,我们国家已经将科教兴国作为国家战略,我们理应为孩子求学铺平道路。要知道,他们是未来中国的中流砥柱。更何况,祝福孩子,希望孩子快乐成长,是全社会、尤其是每一个家长最关心的事。校园欺凌与每一个家长有关,我们本不该为校园欺凌一而再地忧虑皱眉。

【作者:文峰】 【编辑:彭应兵】
关键词:校园欺凌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