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土地财政的思维惯性——三论以“四个走出来”推动长沙高质量发展

  长沙晚报评论员

  不久前,省委书记杜家毫深入长沙调研指导四大片区建设,对长沙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新形势下如何在城市发展中体现高质量特征,明确提出了“四个走出来”的要求。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土地财政的思维惯性中走出来。

  省委的这一要求,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土地财政的利弊,进一步优化财政收入结构,推动省会长沙和全省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唯有以历史的、发展的、全局的眼光,正确认识土地财政问题,摆脱土地财政的思维惯性,谋事在前,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把城市建设得更加宜居宜业、精致精美。

  众所周知,土地财政一度是各地方政府以土地出让金收入作为预算外收入补充地方财政的一种普遍性做法。过去,我们通过土地批租积聚了大量建设资金,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这一举措使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在不断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同时,还带动了城市周边农村经济的转型,产生了联动效应。回头再看,如果当年没有突破姓“资”姓“社”的思维束缚,没有进行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的魄力,没有土地财政的不断积累,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城市变化。可以说,作为政府经济发展工具的土地财政,在特定历史阶段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本身也涉及制度改革,诠释了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但是,凡事皆有两面性,凡事皆有度。土地财政也有两面性,并且已经产生了一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消极因素。比如,为了保证土地财政的增长,地方财政主要收入就得投向城市基建。这就过度刺激了房地产、建材等产业,导致了产能过剩、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比如,相比招商引资、优服务和抓项目,土地出让得来的财政收入相对轻松,久而久之会产生寅吃卯粮的懒政思维。此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土地财政的增长主要依靠提升土地增量。而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这种模式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特别是在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转型升级任务加重的背景下,土地财政和地方债务存在着因果联系。它既关系着宏观经济能否协调健康发展,也关系着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的构建能否尽早成型。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发展到今天,如果我们各级政府还是依靠土地财政,把土地这个不可再生的资源无节制地变为建设用地,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将带来难以逆转的严重后果。这与“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是同一道理。当前,城市工作要回答的问题已经从发展上的“有没有”转向了“好不好”。正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锁变了,开锁的钥匙也要跟着变。事物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随之产生,我们就要以新的方法化解新的矛盾。当前,我们只有摆脱土地财政的思维惯性,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抓好经济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大步向前。特别是要防止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土地财政思维向乡村蔓延。切不可让往日“听取蛙声一片”的乡村,变成“眼前楼群一片”。

  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国内外经验已经雄辩地昭示我们,依靠土地财政这条路,继续往前走,不是越走越宽,而是越走越窄。发展的阶段变化了,发展的思维和工具也要变。唯有走出土地财政的思维惯性,在发展方式上见情怀、见担当、见功夫、见质量,才能对当下负责,对历史负责。当前,我们必须进一步对标省委、省政府“产业项目建设年”要求,不断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循环利用率、智能制造普及率,将“升级版”的产业链建设打造成新的“价值链建设”。这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长沙晚报评论员】 【编辑:谭伟】
关键词:评论 土地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