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丨长沙爹爹手工造出“黑石号”

  文图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能 邹麟

  看着眼前的“黑石号”,刘爹的目光温柔而充满欣慰。

  “黑石号”是1998年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度尼西亚海域发现的一艘沉船,里面打捞出67000余件唐代文物珍品,其中约56500件来自长沙铜官窑。不过,刘爹眼前的“黑石号”则是他手工制作出来的船模。

  这件“黑石号”船模长约两米,桅杆、船桨、将军柱一应俱全,风帆高张。令人遥想当年,船只劈波斩浪,满载货物通行于海上丝绸之路。

经过近半年的时间,刘罗三的“黑石号”已经成型,等过完今年夏天就可以上油做装饰。

  制作“黑石号”船模算是刘爹的一次自我挑战。

  刘爹名叫刘罗三,今年71岁,长沙人,出生于一个驾船世家,他的父辈、祖辈都曾驾着木帆船穿行在三湘四水。刘爹本人也曾从事驾船工作,他1965年进入当时的长沙市木帆船运输合作社驾船,后来转做修船、造船,直到退休。

  刘爹对于木帆船非常熟悉。而“黑石号”沉船无论是船体大小还是造型,都跟湖湘木帆船很不一样。匠人的好奇心驱使着刘爹动起手来。

刘罗三不放过每一个细小的结构,一直反复的测量和打磨。

棒打磨配件。

  刘爹的船模蓝本来自长沙铜官窑博物馆展出的等比例“黑石号”沉船模型,从去年11月着手准备,到大体模型做好,刘爹和两个儿子花了近半年的时间,等到今年夏天气温升高涂完料,就完工了。

  史载大禹治水“陆行乘车,水行乘船”,船在人类交通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木帆船含水斗、桅杆、兰花板、风帆等部件,湖南支流众多航道情况各异,运输商品种类、数量不一,因此湖湘木帆船种类很多,比如洞庭湖风网船、长沙板划子、浏阳鳅船、捞刀河倒扒子等。

  随着船舶机械化,曾经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木帆船,逐渐退出历史,在时间的长河中褪色。而对于刘爹来说,木帆船深深烙在他的记忆中,他和他的祖祖辈辈都曾与舟为伴,穿江过河。他希望保存下这份记忆,这份属于一个家族的记忆,也属于人类交通史的记忆。

刘罗三用磨砂棒仔细的打磨着小配件。

为了保证品质,刘罗三反复的用磨砂棒对每一个小构件进行打磨。

  刘爹说他的造船手艺来源比较杂,有的是跟师傅学的,有的是自己在在实践中总结、创新的。回想起老一辈师傅造船,刘爹自己都觉得有些匪夷所思,船只制造完全不用图纸,而是全凭头脑中的印象,有时候造出来成了“四不像”。

  而这也导致很多湖湘木帆船的资料没有保存下来。

  刘爹从2005年开始制作船模,彼时经常与老一辈师傅交流,而今很多老师傅都已谢世。10多年来,刘爹默默制作船模,只是作为个人的一种爱好、一份念想。 绘制图纸,做木工、篾工,完成船体、配件,涂料,装配,他制作了近40件船模,涵盖10多个品种,最大的长2.2米,最小的长0.8米。

刘罗三翻看着历史书籍,里面记录着湘江流域曾经有过的木船。

刘罗三和儿子刘军一起看图纸,根据图纸反复比较。

  2018年,湖湘木帆船制作技艺入选为长沙市岳麓区第四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刘爹成为非遗传承人。而今他的两个儿子刘军、刘彬都可以帮他制作船模了。就在不久前,刘爹制作的23件船模在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展出3个多月。这些船模品种各异,造型不一,细看生动自然,非常精美,远看舳舻相接,蔚为大观。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刘爹退后几步还仔细打量着船的结构。

刘罗三很重视前期做船模的基本结构,要反复精心打磨后再进行下一步工序。

  “做工的人喜欢自己给自己找茬,喜欢总结。”刘爹说,完成一件成品后往往不满意的地方多于满意的地方,这样才会不断提高。他也曾一气之下,敲掉了耗费100多个工作日制作的一件船模,只因对成品不够满意。

用尺子测量着每一个小构件。

做船用到的工具大大小小就有几十种。

长期的坚持,刘罗三家里已经有几十艘船模了,成了一个船模展示馆。

与船打交道多年,休息的时候刘爹喜欢来到湘江边走走看看。

  近年来,刘爹制作的船模已被湖南省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等博物馆收藏。

【作者:全媒体记者 黄能 邹麟】 【编辑:易隽】
关键词:黑石号 非遗 木船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