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三国时期湘江就已航行排水量超百吨的大型运输船

暑假期间,长沙的小朋友在“简博”内,倾听简牍背后的故事,流连忘返。长沙简牍博物馆供图。

  长沙晚报记者 任波 通讯员 管震

  日前,长沙简牍博物馆研究人员向记者出示了一枚标号为1384的走马楼“舟船属具简”,长沙简牍博物馆馆长李鄂权介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子今曾对这枚简牍进行过详细的研究和考证,王教授认为,在三国吴嘉禾二年(公元233年),湘江流域的长沙段,已能航行甚至制造出排水量70吨至100吨的船舶。至于这艘在吴简中出现的大帆船,其最高排水量可达103吨。

  走马楼吴简增添了中国水运的新资料

  这枚标号为1384的走马楼吴简显示,该艘帆船的“大樯”(主桅杆)“长七丈”,樯桅上有加固布质或席质风帆的上下横杠(即上刚、下刚)“长六丈”。有早期的船舵(即大杝)、石锚(矴石)及粗大的竹缆绳(大绁)。

  王子今根据三国吴尺与今天尺寸的换算以及中国古代帆船主桅长度约等于或小于船长、主帆宽度超过船宽2倍等原则,推算出这枚1384吴简提到的这艘木帆船,其船长应超过16.75米,宽度约为7.2米。又根据三国时的船帆为四角形方帆,且与船的满载排水量有一定比例关系等原则,进而推算出,这枚从三国吴简中“浮出”的大帆船船帆总面积约为206.21平方米,其排水量应已达到70吨至100吨,满载排水量,甚至可能达到103吨。这艘帆船很明显是一艘在当年运载量极其可观的大型运输船。这枚简牍刷新了人们对中国帆船史三国时期船运量的新认识,也增添了三国时期中国水运的新资料。

  走马楼简1384的内容,提供了包括悬挂和加固船帆的樯和刚的规格等重要信息,可以看作具体反映中国早期帆船实际形式的最早考古材料,特别值得考古学者和造船史学家重视。

  大运船航向“指向大海”,还是“征五溪蛮”?

  “简博”研究者进一步推测这艘运载量极大的大帆船最终会航向何处。

  目前,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这艘大运船极有可能是一艘运粮船,它通过湘江等内河航运,将粮食运往了武陵,用来平定吴国境内不肯顺服的“武陵蛮”。史载,三国吴国孙权统治湖南初期,武陵“蛮夷”,“久不顺服”,尤其在吴蜀夷陵之战中,即刘备为报复关羽被杀率大军攻打吴国之战中,湖南境内的“诸县及五溪民皆为蜀”,他们全部投向了“敌国”刘备的方面,听从马良的调遣。“武陵蛮”就此“有了新的集结和组合”,这场主要由吴国潘浚和吕岱执行的“平叛”行动,从吴黄龙三年(公元231年)开始,经历四年,直到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冬,吴国大将潘浚和吕岱“斩杀获生,盖以万数”,才最终“平武陵蛮事毕”。因此,吴简1384上记载的大帆船应是当年平“武陵蛮”的一个“注脚”。

  另一派则认为,嘉禾二年(公元233年)二月,吴国平叛“武陵蛮”已有两年,战事已进入“常态化”阶段,应无新征巨大运船的可能。考察吴国大事,吴嘉禾元年三月,孙权派将军周贺、校尉裴潜等乘船远赴辽东,向公孙渊晓谕孙权称帝的“圣意”。当年九月,吴国将军周贺在返程时,在海上“遇恶风,船皆触山沉没,波荡着岸”,吴国官兵登陆今山东半岛成山时,遭遇魏国伏击,周贺等人被杀,魏国“尽虏其众”。当年十月,公孙渊为回应孙权的称帝“晓谕”,派手下宿舒、孙综“称藩于权,并献貂、马”。孙权接到公孙渊称臣的上表后,利令智昏,真以为自己是拥有全天下的皇帝,故在嘉禾二年正月,孙权封公孙渊为燕王,并拟嘉禾二年三月,派太常张弥、执金吾许晏、将军贺达等携长诏、率兵万人及“金宝珍贺,九锡备物,乘海授渊”,同时护送公孙渊的属下宿舒、孙综等回辽东。走马楼吴简出土的这枚“舟船属具简”,简上注明时间恰当“嘉禾二年二月廿八日”,这不能不让人对长沙出土的这枚“舟船属具简”与孙权的这次“航海行动”产生联想。

  值得关注的是,西晋《荆州土地记》记载:“湘中七郡,大艑所出,皆受万斛。”继三国而兴起的西晋,湖南造船业竟如此发达,这应当是吴国统治湖南时期发达的造船业的延续。

【作者:任波 通讯员 管震】 【编辑:吴静波】
关键词:走马楼 简牍 湘江 帆船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