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生命是人存在的前提,健康是人幸福快乐的基础,人民生命健康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生命健康,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新时代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我们要从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身关系全面把握这些论述。
一、从人与自然关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论述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既是自然界的产物,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靠变换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进行生产和生活,因此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成人存在的基础,是人民生命健康的根本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强调自然生态对于人民生命健康的优先地位,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许多新思想新理念,要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另一方面又突出人在自然中的主体地位,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始终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些论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中国化的新发展,为新时代防范和化解生态风险,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维护和促进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要深入把握这些论述的丰富内涵和辩证智慧,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理念,避免将人与自然关系对立起来,既反对片面夸大自然客体地位的自然中心论,又反对片面夸大人类主体地位的人类中心论,将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利用自然、开发自然、建构自然有机统一起来,推动建设“绿水青山”与打造“金山银山”相互转化,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互助,科学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在正确描绘美丽中国的壮丽画卷、推动形成“天人和合”新秩序的现代化进程中为人民生命健康提供坚实的自然前提。
二、从人与社会关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论述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属人的本质,只有以对社会的人为前提才是存在着的;只有在社会中,人与人间联系才能通过自然界连为纽带;大自然的存在和对自然来说是别人的存在,才能认定属人的现实的生命要素”。人虽然是自然界的产物,但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因此人民生命健康的关键在于消除人的异己的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实现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有机统一与和谐有序。
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将人民生命健康融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中,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要求“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另一方面强调我们“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维护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维护世界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出要“同各国一道促进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些论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与社会关系思想中国化的新发展,为新时代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护和促进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思想指南。
我们要深入把握这些论述的时代意蕴和实践要求,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生命健康置于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履行“四个伟大”历史使命的基础地位和优先位置,将提升健康事业的发展效益与发展的公平性统一起来,切实解决健康事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以建设健康中国实现健康强国。另一方面深化卫生健康领域国际合作,推进全球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秩序变革,着力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增进各国人民生命健康福祉。
三、从人与自身关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论述
马克思指出,“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存在最基本的单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存在于现实的个人身体活动之外,而就是现实的个人身体活动本身,因此正确处理人与自身的关系,实现人与自身关系和谐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基础和归宿。
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强调“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提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要求“不断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扩大国际体育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要求高扬理想信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体育精神、劳动精神、奋斗精神、斗争精神、革命精神、梦想精神等,提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提倡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反对一切不劳而获、投机取巧、贪图享乐的思想”等。这些论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身关系思想中国化的新发展,为新时代发展体育事业和健康文化,强健身体和心灵,促进人与自身身心和谐,维护和促进人民生命健康指明了前进方向。
我们要深入把握这些论述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意义,统筹体育事业发展和健康文化建设,一方面以供给侧改革补足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短板,深入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全面协调和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体质;另一方面着力加强健康科学和健康文化教育,大力弘扬刚健有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昂扬奋斗的社会精神文化氛围,不断提升人民心理健康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国民人格现代转型,从而在实现体育强国与文化强国建设耦合相连、同频共振,不断丰富人民“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时代内涵,提升人民身心总体健康水平进程中筑牢人民生命健康的微观基础。(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