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舒文 通讯员 赵小群
从教育资源贫瘠的贫困县,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再被牛津大学录取——这是21岁“后浪”周扬益“奔涌”的故事。
周扬益,一位出生在株洲贫困县、父母最高学历是小学的寒门学子,通过自强不息、奋力拼搏,前不久被英国牛津大学正式录取为教育学专业硕士生。
“去牛津求学不是目的,而是实现梦想的手段。”尽管还未正式开学,周扬益已经憧憬学成归来后的一番景象:要为祖国的基础教育贡献一份力量,等未来有所成就时,要延续马云的“乡村教师计划”。
结缘牛津
对学术的热情打动了面试官
在许多人眼中,没有殷实的家底,要出国留学怕是难,尤其是对于许多寒门学子来说,这甚至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然而,咬定目标不放松,周扬益有她的盘算和决心。去年,她向英国爱丁堡大学投递了申请书,并顺利被录取。为了支付学费和生活费,她开启了勤工俭学的模式。今年3月,打算继续深造的她,原计划申请牛津大学教育相关专业博士,后因研究方向未能找到匹配的导师,改成了申请牛津大学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并“意外”地被该校录取了。
“Oxford,my God!Yes,yes!”前段时间,她在B站发布的视频《牛津录了我?》还原了她收到牛津大学录取offer时的激动心情。“当时确实挺激动的,因为我申请时,距离学校申请截止日期只剩1周了,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被录取的希望并不大,加上面试时发挥得不是特别好,因此,当初也没抱希望。”事后,在英国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她分析认为,或许是她对学术的热情打动了面试官。
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上大一时,周扬益便将“语言习得”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大二起就跟着老师做相关课题研究,再到大三时参加各种大型比赛,斩获了多个奖项,等到大四毕业时她已积累了多个课题研究经验。“学生在某个研究领域水平到底如何,是面试官考查的重要方面。”她向记者介绍,在提交个人论文代表作时,她更是按照申请博士学位的要求来写。为了增加通过几率,她委托一位牛津大学毕业的校友为她写推荐信,并向他讨教了面试经验。
“有许多学生将上牛津大学等世界名校当做目的,为了上名校而上名校,但是我只是将在牛津大学求学当做实现教育梦想的手段。”虽然被牛津大学录取了,但周扬益不得不面临一个现实难题,牛津大学一年学费、生活费近40万元人民币,这对于她的家庭来说,是爱莫能助的。为了抓住这次难得的求学机会,她决定延长一年毕业,采用半工半读的方式来完成学业。
画外音:梦想就是你坚持就会感到幸福的东西。当你为梦想拼搏,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勤奋求学
不浪费大学每一寸光阴
当正式收到牛津大学邮件时,周扬益第一时间向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报喜。母亲节当天,她在个人创办的微信公号“啊哈aaaha”上为母校写了一封感谢信。“大一初见您时,我还是个对未来一片迷茫的小姑娘,开学播放的《恰同学少年》第一次让我内心有了一丝触动,毛泽东、徐特立、杨昌济、蔡和森等学长书写了一师的历史,也书写了中国的历史,这群榜样让我的‘中国教育梦’开始萌芽。”
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求学的几年里,周扬益说自己受益匪浅:在学校素质教育理念培养下,她变得能写会画、能唱会跳,钢琴课、舞蹈、网球、排球课、英语语音语调课均为优秀,剪纸比赛夺全国金奖,在学校老师们的鼓励下,还代表学校参加了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夺得了最佳文件奖……
“我也曾抱怨过自己的出身,可是我知道斗士是不会放弃挣扎的。换个角度想想,出自名校、家庭富裕的学生都那么努力,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周扬益表示,虽然父母学历不高,但是从小为她培养了自律和专注的好习惯。“就算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自习,我也能坚持一天。”她说,一路走来她都很清楚想要什么,所以她不觉得累,反倒是很舒坦,也不惧未来的困难。
画外音: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一个困境就是一次挑战。如果你不是被吓倒,而是奋力一搏,也许困难能成为你成功的阶梯,也许你会因此而创造超越自我的奇迹。
学以致用
学成归国后将投身基础教育
“牛津大学毕业后,打算做什么?”记者问。
“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基础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周扬益回答。
“为什么对教育抱有如此大的热情?”记者追问。
“一是在祖国的政策下,我拥有了受教育的机会,而我的成长也见证了教育的力量,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想要成长,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教育。二是感恩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将我培养成才。”周扬益个人的成长经历让她看到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差距等系列问题,而这些也让她开始想去拥抱世界,思考如何给更多的人创造成长、成才的机会。
她表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致力的小学乡村教育也是她现在的奋斗目标,未来,等她有所成就时,会延续马云的“乡村教师计划”,让更多乡村的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画外音: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真正的“后浪”是能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艰苦奋斗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