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良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要求“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为此,我们应从三个维度坚定制度自信。
从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比较维度坚定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表现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因此,放眼全球,我们坚定制度自信,就是坚信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坚信共产主义必然实现。《决定》指出的两大奇迹和十三方面显著优势,就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底气所在。
从这一维度坚定制度自信,我们首先要增强历史思维,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世界历史意义,增强以制度建设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使命担当。其次要增强空间思维。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仅意味着加速资本主义灭亡的时间,而且也意味着挤压资本主义存在的空间,必然使两大制度的矛盾和对抗加剧。我们要增强风险意识,锤炼斗争本领,勇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战士。最后要增强辩证思维,将坚持制度与发展制度统一起来。一方面提高政治站位,确保制度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与时俱进深化制度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制度的生机与活力。
从“四个自信”辩证统一的整体性维度坚定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辩证统一的整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因此,我们的制度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文化发展的规范体系,是由后者决定并为之服务的。正因如此,我们的制度自信才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深厚的文化根基、坚实的实践和群众基础,从而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从这一维度坚定制度自信,我们首先要准确把握制度特性,避免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看待制度,既反对制度自卑,又反对制度自负。其次要将“四个自信”统一于制度实践之中。“名非天造,必从其实。”要通过不断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夯实“四个自信”之基。最后要着力建设制度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从文化自信的高度看待制度建设,将其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三种制度”有机统一的整体性维度坚定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三种制度组成。从人类社会发展看,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根本制度,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是基本制度,其下各支撑制度都是重要制度。从当代中国发展看,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体现其最本质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并对其他一切制度具有统摄作用的根本制度,政治、经济、文化等基础性的社会制度为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则与前者同义。从社会发展各领域看,每一制度也可依次分三种,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而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就是基本政治制度,其下各支撑制度属重要制度。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各种制度紧密联系、内在协调、相互支撑的有机体系。
从这一维度坚定制度自信,我们首先要巩固根本制度。根本制度之所以为根本,是因为其事关中国发展道路选择,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影响和制约社会发展全局,因此不容任何削弱和动摇。其次要丰富基本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决定》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升为基本经济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内涵随实践发展而丰富和扩大的表现。最后要发展重要制度。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尽快建立健全《决定》部署的各项重要制度,全面形成破解发展难题的制度合力和制度威力。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