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良
自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成果的取得,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运用和发展,以无数生动感人的事例有力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机与活力,有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有力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巨大力量。因此,可以说中国抗疫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是一部厚重的思想政治教育“活教材”。后疫情时代,我们要充分发掘中国抗疫的“思政元素”,着眼于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将中国抗疫“活教材”转化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新素材。
一、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此次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乃至世界近百年来传播速度最快、传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了应对这次突发事件,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党和人民齐心协力,各民族群众紧密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风雨同舟、众志成城、团结奋斗、共克时艰,涌现出了无数感人事迹、英雄故事,如钟南山、李兰娟、张伯礼等专家学者不顾高龄、奋战一线的故事;42000多名医护人员赶赴武汉抢救生命、不计报酬、无畏生死的故事;广大人民子弟兵、人民警察、白衣战士、新闻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快递小哥、志愿者逆行出征、不辞劳苦、忘我工作、英勇牺牲的故事;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15天建成雷神山医院、20天内建成16家方舱医院的故事;19省市对口支援湖北的故事;中国人民与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患难与共、相互支援、真诚合作的故事……这些故事生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生动诠释了民族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生动诠释了中国抗疫成功的“道路密码”“理论密码”“制度密码”“精神密码”。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讲好这些抗疫故事,着力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使之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不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阐明中国抗疫智慧,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高校思政课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事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和好坏,意义十分重大。
此次疫情防控不仅对于我们党和国家是一次大考,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也是一次大考。一方面,面对疫情对教学秩序的冲击,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积极学习和主动适应完全进行线上教学的新情况,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开展教学。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还必须根据“三因”要求,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重要讲话和全国各地的防控举措,深刻阐明中国抗疫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通过中国抗疫大量事实深刻阐明中国抗疫成功的历史文化逻辑、理论逻辑、制度逻辑、价值逻辑;坚持运用马克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识别疫情期间的谎言、谣言和阴谋论并揭露其错误实质,揭批西方一些政治势力对中国造谣抹黑、污蔑攻击、甩锅推责、转嫁矛盾的险恶用心,揭批各种西方错误思潮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民粹主义、孤立主义、单边主义、反智主义等的现实危害,揭批西方以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之名行资本至上、政治私利至上、选票至上、个人自由至上之实的狭隘和虚伪,并结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今世界总体形势和疫情对全球秩序和治理体系的深远影响,深刻阐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深刻阐明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历史逻辑,从而深刻阐明中国抗疫蕴含的丰富智慧,展示中国抗疫智慧的文化渊源、历史演进、科学依据、理论表达、现实表现、光明前景。这些都极大地挑战着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学习应变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反思批判能力、局势洞察能力,构成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综合性大考。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敢于直面这次大考,“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以阐明中国抗疫的深层智慧为契机,全面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力争交出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三、弘扬中国抗疫精神,增强高校思政课育人的现实效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中国抗疫以一个个鲜活案例有力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等伟大民族精神,有力彰显了我们党整风肃纪、严于管党治党、勇于自我革命的革命精神,有力彰显了党和人民高扬理想信念、矢志深化改革、不断开拓创新的新时代改革创新精神,敢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艰难困苦的伟大斗争精神,尊重科学、相信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民为本、健康为要、生命至上的人本精神。这些精神是滋养处于“拔节孕穗期”阶段的青年大学生的宝贵财富。将弘扬这些精神融铸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将有利于矫正青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助力其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利于激发青年大学生刻苦学习、努力奋斗的内生动力,不断提高自身知识素养、思维水准和道德品质,自觉做“抗疫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传播者;有利于激励青年大学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立志做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奋斗者。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紧紧围绕铸魂育人的教学目标,结合各门课程各自的教学特点,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将弘扬中国抗疫精神融贯于教学的各环节和全过程,使思政课成为既接地气、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又涵养正气、提振精神、催人奋进的课,从而增强育人的现实效力。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提升机制研究”(课题编号:19B15)的阶段性成果,受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长沙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