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96333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城里的亲戚

      朱净波

      以前,河西这边不算城,只有过了桥才算进城。可能是因为城里地势高,或者处于上游之故,进城不叫进城,叫“上去哒”,出城亦然,叫“下来哒”。

      我的老家在河西乌山下,离城刚好四十里。乌山的美,去过的人们都忘不了,特别是眼下,正是映山红漫山遍野燃烧的时节。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这里的年轻人都以离开这里,进城做个城里人为人生大目标,仿佛城里的月亮都比乡下圆。这里几乎家家都有城里亲戚,不是兄弟姐妹就是子侄外甥。进城的途径一是顶职招工,二是读书分配,再不济点,也要找个城里满哥当女婿。至于讨了城里妹子做堂客的,除了知青时代因为离城近,是一些自认回城无望的女知青的无奈选择外,罕见。即便有,若这姑娘长得还算周正,属于别人口中的“绊哒脑壳”。我的好些同学母亲是城里人,无一例外是知青。当然,“城里人”这个概念也是有严格定义的,只有城市蓝本本户口且在国有单位上班的才叫“城里人”。至于进城开饭店的、卖水果的、当包工头的等等,无论你“混”得成功不成功,一律称之为“打副工的”。说白了,还是乡巴佬。又过了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们旧观念的改变,这个称呼才变成了“当老板的”。

      我们那的习俗,是无论你在北上广,还是大西北,过年一定要回老家,有条件的,端午中秋也要回,男女无异。一年之中,就这几天乡下的月亮硬是比城里的圆。因此临近过年过节,邻舍们聊天谈得最多的就是“你屋里的下来没”,其实就是问城里人回来没。回了,自然脸上有光,越回得早越有光。没回的,答一句“怕莫是出差去哒”,草草收场工,接下来一般换个话题讲点别的。那时通讯不便,其实连他自己也搞路数不清。

      为什么这么在意?首先肯定是亲情,第二是面子,第三也是有实惠。在那个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城里亲戚回家,也就意味着能吃上用上一些“洋货”了,比如说咖啡之类,可能还带回了更实惠的时髦新衣服和高压锅等。除了农忙时,乡亲们有的是空闲时间,这些亲戚带回家的物件,就是大家吹牛最好的谈资。当然并不是这些东西没有卖,只是有点贵,家家都过得紧巴巴的,实在没那闲钱。

      我小时最怕进城走亲戚,不知怎的,进门换鞋子,这个现在很正常的程序,在当时总觉得有几分歧视的味道。另外一个劲地给你夹菜也让人受不了,最尴尬的是好不容易把碗里的饭干完,冷不防又给你盛了一大碗,好像乡下的孩子就是饭桶,真叫欲哭无泪。回家时,还硬要给你塞两条西装短裤或凉鞋之类的,推也推不掉,只好极不情愿地接受了,估计大人也看得出,可能还觉得不懂事。但他们不晓得我们内心有多么抗拒这种”施舍”,不晓得我宁愿穿我的粗布衣服、打我的赤脚自在多了。而那进城挤公交车挤不赢挨了挤还要等下班车的味道,至今还让我心有余悸。

      进城不愿意,倒是很希望他们下来。一是肯定家里伙食会改善,有肉有鱼吃;二是还能见到好多感兴趣的新鲜玩意,比如摩托车,骑自然是不能,但哪怕是停在那,也能坐在上面玩半天。更让人惊奇的是,他们手里握着的那个黑壳壳,线都冇得一根竟然可以和千里之外的人讲话。

      进入新世纪后,家乡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印象最深的是门前那条灰尘漫天的进城砂石路,经过了数次蜕变,变成了如今漂亮宽敞的六车道城市干道。屋后面的那座连树都不怎么肯长的荒山,却长出了一个现代化工业园区。而乡亲们从前的土砖房变成了小洋楼,各式小汽车开进了家。在世界五百强企业不断入驻家乡的时候,家乡又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并成功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而今的家乡,多个特色文旅小镇拱卫着现代化新城区,十里花海与千年窑火交相辉映,湘江两岸,难分城乡……

      当时那些城里的亲戚们,也一个个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当年,他们拼命想离开的故乡,今天却成了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最向往的地方,更不必说家乡那让他们魂牵梦绕的月光。唯一不变的是家乡的父老乡亲,一如既往地盼望他们回家,张开臂膀欢迎他们回家。

      而我,后来进城读书、工作、成家,自己也变成了当年那种让人又爱又恨五味杂存的城里人。但无论如何,没有人能偷走我心中那片家乡的月光,还有那如火一般盛开的映山红。今天,即便是我的老家,也早由乡镇变成了街道,真正融入了城区,我的那些父老乡亲也几乎放弃了“嗯妮”“我妮”的土话,变成了当初他们自己调侃的“你一们,我一们”的新市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