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凯
2022年3月13日,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加快建设全域美丽大花园,让绿色成为最亮丽的底色”。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民消费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农业农村的碳排放量有逐年加大、加速增长的态势。碳排放问题已经成为乡村振兴一个现实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手段。
一、高度重视当前乡村振兴进程中碳达峰碳中和的问题与挑战
乡村振兴要以“低碳化”为重要内容,强调发展低碳农业和低碳生活,强调农业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协调发展。既要重视传统方式的碳排放问题,更要控制住因农业产业化和城市产业转移等带来的新的排放问题。首先,要重视传统碳排放问题的治理;其次,要重视设施农业、农业机械化、农业智能化等现代农业所带来的二氧化碳不确定性排放;第三,要重视农药、化肥、地膜广泛无节制地使用所带来的隐性排放;第四,要重视城市低端产业向农村转移、生活换代消费品向农村下沉所带来的新的碳排问题。乡村振兴进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问题和挑战,既要抓紧既有的问题,又要预测和解决未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要将“两碳”纳入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不断提升各级政府和村民生产生活“低碳化”意识。
二、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来推动乡村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
相较于传统农业农村,“两碳”目标的实现必然为乡村振兴带来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首先,将促进传统生存理念的现代化变革。生存理念的现代化的变革包括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协调,美丽乡村的现代化发展变革;践行生态理念、发展生态农业、保障生态建设观念的现代化变革;兼顾当前经济利益与长远发展利益,担当人类道义思想的现代化变革。其次,将从根本上重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有格局。包括重塑我国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克服大国小农的阶段性特征,从根本上重塑我国农业经济;通过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 形成农业生产的标准化、集约化, 推动农业一体化发展。第三,将从根本上引领农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变革,从源头上保护生态农业。第四,将从根本上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多维、立体、系统的工程,涉及“三农”工作的全过程、全方位、全体系,是一场推动乡村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
三、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乡村振兴的整体布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损害赔偿、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等有机结合起来,协同发力”。首先,要从总体上设定单位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控制目标。要区分主要排放类型,控制总体排放水平;要加强对不确定性排放问题的监控;要强化对森林、草原、湿地、水流的保护力度;要严格绿色农业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的构建和执行。其次,要从乡村振兴的具体环节上加强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指导。抓好排放标准的研制和推广,提高产业转移环评标准等。第三,要在管理环节上加快创新农业碳排放核算方法,积极探索农业碳交易市场,让农民在市场中受益,增强农民保全、保护和修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第四,要完善和用好财政手段,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引导农业农村保全生物多样性、推广低能耗农业技术、做好雨水收集及水资源管理、强化农业农村废弃物的管理等。第五,要“完善分类补偿制度,加强补偿政策的协同联动,统筹各渠道补偿资金,实施综合性补偿,促进对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
四、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积极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地方治理模式
实现“两碳”目标必须有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形成合力,协同发力,形成中国特色的碳达峰、碳中和地方治理模式。第一,要纵向理顺一条“线”。要根据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围绕“两碳”目标,建立健全绿色发展“全能政府+科技特派员”基层制度,实现从基层政府到村民组织全贯穿。第二,要横向铺开一张“网”。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村民积极性,形成由乡村产业组织、乡村环保组织、乡村公益组织、乡村环保专家等积极参与的共治、共建、共享的新局面;要把控制“碳排放”作为核心,把降低“能源消耗”作为重点,把“汇碳”“固碳”作为关键,形成点面结合的工作网络。第三,治理模式上要突出村里长老会、学生会、妇幼会三个核心“点”,发挥他们在群防群治、维护修复、监督监管方面的重要作用。第四,在分配上要实现利益共享,激发村民“减排”“固碳”的积极性。
“中国的低碳经济社会转型不可能不覆盖农村低碳经济社会转型”,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纳入乡村振兴系统工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要统筹运用好法律、行政、市场等手段”系统性解决问题。这既坚定了我们的意志,又为我们提供了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是农业农村实现“两碳”目标的力量源泉。(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理工大学基地研究员、长沙理工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