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
担当和斗争精神标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范。增强党集中统一领导的优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强烈责任担当、进行伟大斗争的坚强意志和高超本领,有力证明勇于担当、敢于斗争才能赢得人民拥护、赢得主动与未来。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新征程上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需要党员干部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勇于担当、敢于斗争,根本在于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担当和斗争是一种精神,最需要的是无私的品格和无畏的勇气。无私者无畏,无畏者才能担当、能斗争。”心底无私天地宽。有了无私的品格,才有担当的自觉和斗争的勇气,才能做到在急难险重任务来临时冲得上去,在风浪挑战来临时绝不退缩,在诱惑考验面前头脑清醒。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坚定对党的忠诚,永葆对人民的赤子情怀,不被私心杂念所扰,不为名利得失所累,以宽广的胸襟谋事、干事、担事。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培育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浩然正气,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从是否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的高度出发想问题、办事情,在经历“风吹浪打”、捧“烫手山芋”的实践磨砺中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挺起脊梁、冲锋在前,做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劲草、真金,交出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优异答卷。——景兰杰,作者单位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摘编自《人民日报》)
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需要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需要靠改革破除科技领域体制机制障碍。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从想法到市场的挑战。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适应,完成从科学研究到实验开发再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多年来,一些部门和领域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科研成果封闭自我循环的问题比较严重,创新和转化的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就像接力赛一样,第一棒跑完了,下一棒没有人接,或者接了不知道往哪儿跑。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科研和经济是“两张皮”,科技创新效率就很难有大的提高。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清除有形无形的“栅栏”、院内院外的“围墙”,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人财物等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李翰斌 (摘编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