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小潇
临摹过吴昌硕先生的一幅小品,山下湖边,低矮小茅屋,一位长者窗前伏案读书,一行大雁从水上凫起,飞向远山。画上题字:有时还读书。
这幅小品画于丁巳年。掐指算来,吴先生时已74岁。秋山秋水秋雁,人生亦已入秋境。但一卷在握,仍是他坚持了70年的习惯。
吴先生出生于浙江安吉的一个书香世家。曾祖是国子监生,祖父是嘉庆壬戌年科举人,父亲是咸丰辛亥年科举人。吴先生四岁发蒙,跟着父亲读书,后入私塾,十岁即有奏刀刻印的雅事。16岁那年,一场战乱撕碎了他的世界,所居村庄遭乱寇屠杀,全家人避走于荒野山谷之中,祖母、母亲、兄妹、未婚妻全部罹难,与父亲亦在逃亡路上离散,独自一人流落在湖北、安徽一带,五年后与父亲重逢,相携返回原籍。但是家园已成废墟瓦砾,父亲悲伤抑郁而死。至此,血脉至亲全部离他而去,他成为苍茫世界的一叶孤舟。
此时,读书是他忘却现实、回避伤痛,寄生于人世间的唯一救赎。父辈故旧为他提供了一份可以安静读书的生活保障。他放下一切,在句读里闻道,安顿自己苦难的灵魂,从最深的痛楚里走出来。
好在读书没有成为他的茧缚住他。接下来他以学识、特别是刻印的技能谋生活,然后慢慢恢复生命元气,结婚、生子、重振家族,勉力完成父亲临死前的嘱托。
待生活归于秩序,吴先生官也不做了,绝仕向艺,专心致志读书、作画、吟诗、钻研篆刻、与文人雅士唱游切磋,从生存的漂浮感中奋力挣脱,走向生命的开阔地带,最终成为同代群伦中的一位上游大者。
他以诗、书、画、印名世并负重名数十年,文坛画坛对他无不仰视。赞其为诗直抒奔腾胸臆,出入唐宋间健者;为画则控括众妙,与古冥会,划落臼窠,归于孤赏,成为中国写意画振衰去弊的集大成者;为书承继猎碣的奇崛之气,以强烈的金石韵味,饱满的文人气质,成就独特的风格;为篆刻则承秦汉印术,敛纵尽其变,机趣洋溢,后与同人创立西泠印社并出任第一任社长,公推为印坛泰斗。他4岁启蒙,84岁仙逝,以80年的读书和努力,完美成就诗书画印四绝全能的海派宗师,一代文化巨擘。
我临摹先生小品的时候,有意把画中读书长者更换为白发高绾的女子,衣袂素朴,安静地坐在桌前,凝神书本。
我希望那是我。
知道不是每一个读书人都能成就生命的辉煌,天时,地利,尤其资质决定,且读书有吴先生的读法,亦有五柳先生的读法。于我,读书是可以和自我相处、并得以获得深刻精神愉悦的事,这已足够。即使有一天生命到了尽头,愿书仍是我唯一忠实的陪伴,愿留给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是:“有时还读书”,缓缓说岀这五个字时,既淡然又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