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96333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莲藕弯弯懂谁心

      熊其雨

      春夜,不见莲叶生发。笨拙不知春,莲叶萌发总是慢人几拍。

      在繁忙都市偶有发呆时,心头总是掠过长江水、淤泥巴、猪耳菜、革命草,还有那一节节弯弯如许,放在盆里当街卖的湖藕,交织出我对故乡最原始的眷念。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出生在湘北农村的我而言,莲藕那藕断又丝连的细线,串起了漂泊者对至亲的记忆,它是感念恩情的密码。

      出于农人的脾性,父亲今年也把莲藕嫁接到了城里。他搬锹舞铲挖了好几天,硬生生整出一块有十多平方米的“土坑”,底部让红砖与水泥作伴,填进半米高的泥土后,俨然就是一方都市“荷花池”。他很执著,委托堂弟从湘北“人肉”背回一大袋土货。打开蛇皮袋一看,才发现是老家沉塌湖边产的野生莲藕种。细嗅,有一种自然的江湖气息;细看,这种莲藕表皮呈暗粉色,细长且有黑芝麻点,藕节处粗且短的黑“胡须”像在示威:你莫挨我!乡里藕进城里种,不知暂别了那方水土,是否仍然“出淤泥而不染”呢?

      要知道,这种带牙黄色嫩尖的莲藕种下后,与泥土肌肤相亲、生长期长,成熟后肤色并不靓丽,但与人工种植、用高压水枪轻易“挖出”的浅土层藕相比,更粉糯、香甜。在湘北传统的农家小院里,往往会在禾场边的陶缸栽些藕,放些鳝鱼泥鳅,年关将至时舀水铲泥,盘根错节的莲藕仿佛是一幅乡村版“莲藕出水图”,拿来炸制夹心莲藕甚好。

      大概是从小寄居在外婆家,我对于下田摘瓜、爬树摘枣等农事比城里孩子熟稔得多。扛着杂屋里的铁锹下田埂,荷秆如枯槁满目,顺着带刺的荷梗向下挖淤泥,常能看到泥鳅、鳝鱼的身影。然而,对一个成熟的挖藕人来言,一把铁锹就是钻山打洞的利器,挖藕前需要用盆子把泥水舀干,再在荷秆周边挖出多个四四方方的凹槽,只有在黑汗水流之时,才像考古学家一样,颇具仪式感地将长长的莲藕整枝取出,长吁一口气。这样的藕有看相,转手到集镇就能卖个好价钱。在我们这些孩子们看来,似是费时耗力的大工程。于是乎,少年挖藕人总会寻着白嫩嫩的藕“赶路”,看到藕身就挖一寸,再用手扣下周边的泥土,待探寻到藕的走向和粗细后再下铲,生怕浪费半分气力。前几年过年探亲,在屋后一荒塘开挖莲藕,添了耐心和运气,竟然挖到了村里人口口相传,却又很少挖到的“筲箕精”(竹筲箕在手工编织过程中纵横交错,竹篾相互交错、剥离不清,形容多且杂)。

      清炒藕片、筒子骨炖湖藕、白豆角炒藕丁……好食材自然需要赏味者,它就像一个超俗的美人,不需涂脂抹粉。在我们看来,清炒莲藕是莲藕蜕变的好归处,最高水平即脆藕下锅去,出锅嘎嘣脆。这藕,仿佛是哪吒变身,可以修复心里的伤疤,或许也是另一种“人间有味是清欢”吧。

      我的一位姨妈去世多年,我想念的大概还是那味道。作为一个典型的县城妇女,她常年挎一斜包出门,生活上精打细算,对子女极其严苛却又舍得。夕阳斜照的日子,蜂窝煤火力足,一口铁锅乒乒乓乓,农家莲藕用破瓷碗边刮去皮,斜切成薄片,炒菜也极其讲究:锅用钢丝球洗净,菜籽油冒烟莲藕下锅,翻炒几下会自然析出黏稠的汁液,这时要沿锅边倒水,反复翻炒让锅与莲藕亲密接触,这道菜的关键之处就在于,要在关火后、起锅前放盐和葱花,这样炒出的藕片色白、质脆、无渣,我和老表都是抢着吃。这样的色香味俱全,岂是农村的铁锅土灶能炒出的?这么多年,我好像又明白了,生活本就不是一清二白的,有时候难得糊涂,不在意其表象、顺其自然,或许也是一种大智若愚。

      就像母亲总告诫的,在社会上立足也好,许多东西扯不清道理,但要像这莲藕一样玲珑剔透、心里清白,就足够了。

      春天里,我在等一节“漂泊”异乡的莲藕归去来。是它,让我与泥土更亲、离故乡更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