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96333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望城古桥

      龙宇

      湘江下游的望城,水系丰富,很早以前就有各种各样的桥梁置于大大小小的河道溪流之上。

      不过,现存望城的古桥基本上是清代年间所建,位于八曲河和石渚河之上,形制有梁桥和拱桥两大类,尤以石梁桥居多,如麻石桥、高桥、心桥、杉木桥等。拱桥则为文星桥、童男桥两座单孔桥和一座三孔桥——良溅桥。

      望城素有“麻石之乡”的美誉。境内的古桥大多是采用花岗岩建造而成的石梁桥。石梁桥以石平梁为主要结构形式,因其构造简单精美而被广泛应用。但在实际中,人们为解决跨径问题,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伸臂梁式古桥,以此来分担主梁的承重,满足石梁跨度实际需要。石梁桥上部结构以石板、石梁相互搭接拼凑而成,下部以石梁砌筑墩台。有的还架设了渠道,依靠桥墩筑起水闸,兼济渡渠的作用。

      古韵悠悠,别样风情。蜿蜒曲折的河溪穿插而过,一座座各具风韵的古桥沟通两岸,似玲珑委婉的江南女子,如文星桥,丽而不娇,娇而不俗。又如同一位刚毅坚强的守护者,迎送了来往的人群,守护着这一方水土的安宁。如麻石桥,这座桥是八曲河流入乌山的第一座桥,位于乌山街道蓟家巷子村,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全桥为花岗石筑砌,长36米,宽2.5米,由桥基、桥墩、桥面、桥栏四部分组成,有桥墩三个,呈船形,中间桥墩两侧及北边桥墩北侧、南边桥墩南侧花岗石上都雕有蜈蚣图案。石桥两端分别坐立石狮、石象、麒麟、石龟。中间桥墩东面砌有一六边形的花岗石制双层焚字炉石塔,可能是有着“宝塔镇河妖”之意。桥墩雕刻蜈蚣作为镇水物,有两种传言,一种说法是因为“蜈蚣避水”,能“庇佑桥体平安”;另一传说是蜈蚣神化身钻入桥墩,只要水涨至墩面,蜈蚣就会鸣叫,天神杨泗将军闻听即刻就会下凡擒获孽龙。

      桥的图腾装饰凸显了乡绅文化,也表达了望城人们企求和平安宁的夙愿。作为涉水渡河的建筑物,它不仅是路的衔接和延伸,也崇尚着地方文化向上向善。无论是上可行人、下可行舟的拱桥,还是简洁朴实、直接亘搁于溪流两岸的梁桥,看似平淡无奇,但却留下了鲜活朴实的故事。如位于乌山的心桥,传言为清道光年间,在八曲河附近住着尹、潘两姓两个大家族和散居于八曲河两岸的何姓人家,尹、潘姓大家族每年经常要渡船到河对面的祠堂开展祭祀活动,时间一久,觉得渡船不便,两大家族都有在八曲河建桥的想法。由于长期居住于此,尹、潘两个家族相互之间有摩擦,时不时都有矛盾发生,何姓人家知道潘、尹两家族想修桥的心思后,觉得这是一件大好事,于是穿针引线,促成好事,两大家族的人纷纷出银两,筹建了这座心桥。其实望城的古桥绝大部分都是义桥,由民间绅士、富户、乡里有声望之士、平民捐资或集资修建,这在清代慈善活动中是最受百姓赞慕的民间慈善事业。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优雅多姿的望城古桥,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