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特别报道(03)

返回版面

我的家乡码头上

      曾淑娟

      站在横卧码头上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的群英河两岸,伴着一汪潺潺清流,河岸桑榆茂盛,蔷薇芬芳,河中鱼虾成群,野鸭畅游。码头上,坐落在宁乡市煤炭坝镇贺石桥村。听老一辈人说,这里原是洞庭湖的一尾,用电子导航一搜立马出现“码头上”的地标,便是最好的佐证。

      这里原先水域宽阔,后因人进湖退,来自码头的痕迹早已淹没在世事的变迁中,可我们仍能从残存的旧河道中,找寻当年水陆并进的涟漪,找到曾经八百里洞庭美如画遗留的宏丽景致。

      一条宽宽的河,一条窄窄的路,叠起了码头上绵长的记忆与乡情。

      记得2012年参加工作的夏天,与长沙的几位同事一起驱车来家乡游玩,弯弯绕绕的路时不时考验着他们的车技,而副驾驶的我却是紧张得不得了。走时,他们一脸羡慕地说:“这里真是一个宝地,房子聚居在一起,热热闹闹,家家户户围墙圈着,独门独院,这哪里像是农村啊。”

      殊不知,这条长出许多急转弯的路,更早的时候还是一条泥泞的小路,碰雨天,一身黄土一身泥,遇大冬天,路上总会有被暴风雪压倒的竹子拦路,让原本就曲折不平的路更难走。上大学后,路修成了水泥路,益阳方向进出车辆越来越多,可它仍窄得只能过一辆车,有时候车来了人只贴着墙走,或者彷徨地站那动也不敢动。一些年迈的老人以及幼童安全起见便减少外出活动,顶多就在自家院子里种花种草。

      而今,走进码头上,没有了那一面面石墙,房子连着房子,连着山林,连着蔚蓝的天空,连着那一片片飘逸的棉白,心情一下豁达明朗!原先谁家爬出墙外的红花,谁家有棵珍贵的绿植,以及谁家院子种了好吃的果子,终于可以一睹全貌。这种视野通透的感觉,一切从意象到具像,如掀起心仪姑娘的盖头,带来的欢乐与喜悦不言而喻。这敞开的一座座房子像是在向我们一一倾吐深藏多年的秘密,那些沿袭祖祖辈辈的古老习俗,已经倾倒在地的碎石残垣和从老一辈拱手相让经营了大半辈子的菜土,在集体拆墙的刹那已经根植了一种让人永远铭记的割舍与凝聚。

      七月的阳光毫无保留地烘烤着大地,发烫的空气里夹杂着挖机、吊车轰隆隆工作的声音。每踏出一步,路旁躺着些许泥沙的灰尘被溅开一道风尘,浑浊的灰土瞬间涌入冒热气的鼻孔。那些垂挂在瓜藤上的丝瓜、苦瓜、黄瓜傲气地曝光在菜园里,露出成熟的身板。头戴淡黄色草帽的几名民工,弓着身子在那一眼干渴的池塘旁,稳扎着钢筋,还有的正低头和着水泥。只见母亲正拿着一大壶凉茶放置在池塘旁的一棵大樟树下,为民工们提供解渴解暑之便。豆大的汗珠从她的额头、脖子、垂直往下掉,润湿前胸与后背,一双布满红血丝的双眼被汗水浸湿的衣袖擦得愈见发红。码头上,它是喂养我长大的故园,是心灵的避风港,是我内心深处浓浓乡愁的发源地。而今,它正起早贪黑,怀揣满腔热情顾盼新颜。

      与十年前相比,故乡不只是房前屋后的焕然一新,那条又旧又窄的机耕路,被拓宽成了一条新的生命通道。站在这条宽达六米的新路上,故乡全景一览无余。那些存留记忆深处最本真的画面,终于在乡村振兴的与时俱进中褪去陈旧的衣裳,披上斑斓的羽衣,与那道落在码头上的红霞一起,将乡愁的注脚重新抒写,匠心勾勒一幅嵌在碧水青山的新农村画卷。

      这一切,在我看来,伏在深闺中沉默了许久的码头上,正迎着时代发展的浪潮,扬帆起航!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