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多管齐下,推进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一体化建设

      黄清迎  

      健康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加强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已成为新时代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一项社会性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今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长沙市结合实际,制定了《长沙市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五条措施(暂行)》。这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当前推进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推进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以为,要更好地促进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于全党全社会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基础,从三个方面调动和发挥全社会的力量。

      一是构建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一体化建设的社会格局。“健全多部门联动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聚焦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要素、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补短板、强弱项,系统强化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一体化建设,需要各方合力、协同用力,打造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的共同体。应建立校地共同发力办好大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的领导机制,各级党委应顶层谋划心理健康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加强对社会参与大中小学心理健康课一体化建设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应建立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课一体化建设的社会智库,组建区域性的教研中心,助力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心理健康课教学目标、内容上的衔接。应建立心理健康课平台建设的社会协同机制,加大社会力量对心理健康课研究、研学、研修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心理健康课与相关行业、产业的合作。应建立心理健康课教学建设的社会供给机制,社会各界都要关注心理健康课,用社会大课堂滋养心理健康小课堂,培育青年学生良好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意志品质和情绪情感。同时,心理健康课也应通过学校与社会的协调联动,提高心理健康课对社会变化的适应性,满足各学段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升心理健康课反哺和服务地方社会的能力,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二是夯实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团队的社会情怀。《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支持社会力量、专业医疗机构参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行动”。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配齐、业务精良的心理健康工作队伍是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前提和基本保证。一方面,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职教师,必须深入社会实际,既要了解国际国内纷繁复杂的局势及整个社会青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态势,也要高度关注影响学生的细微因素,比如家庭状况、同辈环境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积极应对外界挑战、解决学习生活中的疑难困惑,不断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抗压能力、受挫能力等。同时,应开展同层次不同学校间、不同层次学校间、以及学校与区域性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卫生健康部门等的结对和合作工作,建立心理健康课建设不同主体间的“手拉手”帮扶机制。另一方面,广泛聘任一些医疗机构、卫生健康部门、心理咨询机构的优秀专业人士担任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外导师,组建一支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人。总之,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形成心理健康老师专业化主讲、校外导师常态化走课的协同教育模式,使心理健康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凸显实效性。

      三是丰富大中小学心理健康课内容建设的社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方面,应当运用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意味着我们要立足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家庭条件及校园环境等,综合分析和把握当前学生所呈现的心理健康现状及背后的成因。马克思主义还认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高级形态,这与《行动计划》坚持“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应当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健康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群体的成长成才、心灵安顿和人生幸福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比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从《论语》的“君子之道”中提炼出“智慧、仁爱、勇敢”三大心理健康理念,转化为特色教学资源;利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举办专题讲座和纪念仪式等,滋养学生心灵。总之,通过借鉴和吸收古今中外关于保持心理健康的有益观点和学说,不断丰富和拓展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系统、主动地了解和维护自身心理健康。(作者系长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及实践价值》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号“XSP21YBZ151”。)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