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到大海中放牧

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日前交付运营,我国首次深远海规模化养殖三文鱼取得成功

  •   在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养殖工船驶向“深蓝1号”,准备开展收鱼作业(6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在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养殖工船驶向“深蓝1号”,准备开展收鱼作业(6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 6月8日,养殖工船上的工作人员展示一条收获的大西洋鲑。    新华社发(俞方平 摄) 6月8日,养殖工船上的工作人员展示一条收获的大西洋鲑。 新华社发(俞方平 摄)

      据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记者 王立彬)15个养殖舱,养殖水体8万多立方米,船载舱养,年养殖产量比查干湖年捕获量还大,日前交付运营的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是我国发展“海上牧场”全面发展的一个最新成果。

      我国海洋牧场走向深远海

      在万顷碧波之上,依靠海洋工程装备把各种海洋生物聚拢在一起,像赶着牛群羊群在草原上放牧一样管护,这就是海洋牧场。在2022年世界海洋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获悉,目前我国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试点正有序推进,截至2021年底,全国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36个,我国首个海洋牧场建设的国家标准《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已于今年6月1日正式施行。

      我国的海洋牧场建设理念可以追溯到70多年前,我国科学家先后提出“水就是生物的牧场”“海洋农牧化”“使海洋成为种养殖藻类和贝类的农场”等理念。我国海洋牧场早期施工建设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主要方式是人工鱼礁建设和增殖放流。随着海洋装备技术不断提升,我国海洋牧场由近浅海走向深远海,成为融生态保护、资源养护与生产维护于一体的蓝色+绿色新业态。

      据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发布的《202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亚洲最大深海智能网箱“经海001号”顺利下水并提网收鱼、全潜式深海养殖装备箱“深蓝1号”首次实现“三文鱼”规模化收鱼,进一步标志着我国海洋牧场向绿色、智能和深远海加速发展。

      首批大西洋鲑喜获丰收

      记者在离岸120多海里的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看到,全球第一座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正有序实施收鱼作业。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装备总共养殖大西洋鲑10万条,截至目前共收鱼15000条。

      “这是我们成功收获的中国首批深远海大西洋鲑。”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郭鹏说。

      据了解,此次大西洋鲑养殖实施主体为山东深远海绿色养殖有限公司,该公司是由山东省属国企山东海洋集团联合山东万泽丰海洋开发集团、青岛海洋投资集团合资成立的试验区项目推进平台。

      山东深远海绿色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汤庆凯说,目前“深蓝1号”不断进行改造升级,同时新增生物量监测系统、优化养殖监控系统和远程信息传输系统,在陆地上就可以对百海里外的养殖情况一键直观、直管、直达。通过生物量监测系统,可以实现对鱼类生活状态、进食情况、形状大小实时监控,生产管理人员随时根据这些信息精准调整饲料投喂,极大提升了成鱼品质。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海洋渔业处负责人王亚楠说,深远海养殖为我国居民提供了优质蛋白的新选择,为食物安全增添了“深蓝保险”,有利于满足我国居民对海产品“量”的需求和“质”的追求。

      据了解,试验区位于黄海冷水团海域,最大的特点为拥有底层冷水资源,适宜三文鱼等高附加值冷水鱼的生长。

      2021年,“深蓝1号”在试验区内成功养殖虹鳟,共收15万条成鱼,单鱼平均重量超4千克,品质超过欧盟出口标准,标志着我国首次深远海规模化养殖三文鱼取得成功。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