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当好学习先行者真理传播者理论阐释者实践推动者(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长沙市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会发言摘要

      编者按

      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日前,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组织召开长沙市社科理论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会。会上,市社科理论单位负责同志和专家代表结合各自工作岗位和专业领域,就如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交流发言。现将7位专家发言摘录如下,敬请垂注。

      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持续推动长沙高质量发展

      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市社科联副主席(兼)长株潭都市圈发展智库专家 王林

      党的二十大重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通过《中共湖南省委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而团结奋斗的决定》——在大力实施“强省会”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长沙历史性的使命担当。

      党的二十大强调“创新驱动”的“五性”(原创性、引领性、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对长沙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时代要求我们告别数量型经济:财富存量不等于财富生产力。

      长沙作为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包括三大任务: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提高特大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聚焦创造高品质生活,着力推进新型特大城市建设;聚焦实现高效能治理,着力提升特大城市现代化水平。

      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笔者认为主要有十大动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一是战略与政策推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湖南湘江新区是中部地区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三区合一”等举措使新区拥有更高的发展起点。同时,“强省会”战略与长株潭都市圈建设并举,将展开“以点带圈,以圈带面,圈动全省,挺起中部,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的精彩篇章。二是研发与创新推动。长沙拥有雄厚的科技创新基础,长株潭自主创新现象引得全国瞩目,正全面打造国家科创中心、创新型城市和“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争创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三是深化改革推动。降低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的“中试”成本,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进一步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四是军工科技融合推动,助力从“长沙制造”升级为“长沙智造”。五是产业集群推动。以头部企业为圆心,形成产业集群,是长沙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动力。六是国土空间规划调整推动。比如虞公港开发建设,长沙、湖南湘江新区将添通江达海新门户。七是引领性规划与布局推动。笔者认为,现在长沙有几个领域似可超前布局,尚处于蓄势待发阶段。如商业航天,卫星制造、卫星服务、地面设备制造,长沙都能做。八是文旅产业升级推动。以数字化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数字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对接合作,促进文化创意向旅游领域拓展;支持发展IP品牌授权,提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品牌价值和文化价值,推进数字文化产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数字文化与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在线新经济结合,鼓励发展旅游直播、旅游带货等线上内容生产新模式;推动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公共文化场馆的应用。九是绿色发展推动。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长沙作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更应先行先试,建设“绿色产业链”,将来评价发展质量,这肯定是一条高权重的指标。十是“双循环”推动。新发展格局的要点是“双循环”,长沙在这方面潜力很大。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对外商招商可考虑招入目前最新的“无工厂制造商”,抢占微笑曲线的增加值的最高端。

      在党校教育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市委党校(长沙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市社科联副主席(兼) 吴德峰

      伟大建党精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成果,这次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主题和《党章》,彰显了重大的理论意义。在新时代干部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党校作为政治学校的使命所系、职责所在。

      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抬高党校办学坐标。伟大建党精神是党的精神之源,党校是共产党人“培根铸魂、补钙壮骨”的精神家园,这必然要求党校抬高办学育人坐标,成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高地”。要始终坚持党校姓党,用伟大建党精神指引新时代党校教育事业,更好地履行“干部培训、思想引领、理论建设、决策咨询”职责,持续打造为党立言的“红色阵地”、为党兴业的“红色引擎”、为党育人的“红色熔炉”、为党增辉的“红色标杆”。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系统把握、精准诠释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使党校课堂成为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最先一公里”。要深入研究“两个规律”,在科学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和党校教育规律”中,用好伟大建党精神这个“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密钥,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中,当好“第一方阵”。

      注重百年精神谱系的传承拓展,创新主业主课供给。党校要切实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主业主课,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体系,为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传承和拓展不断创新内容供给。要注重学理性研究,组织专门力量,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的发展脉络,深入研究精神谱系中伟大精神的内在联系、传承途径及时代价值等,通过聚焦研究靶向、加强诠释深度,为创新主业主课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要注重系统性集成,围绕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在课程体系上融会贯通,充实体系内容,拓展设计视角,丰富特色专题,不断完善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党校主业课程体系;在呈现方式上融合发展,加强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创新,推动精神谱系入脑入心;在工作机制上强化整体联动,促进教科咨成果有机融合,用集成理念放大整体效应,为创新主业主课提供多维的结构支撑。要注重原创性挖掘,立足本土资源,深度发掘本地百年党史的丰富内涵和外延,探索推动跨区域、跨部门的联动合作,探索推进串珠成链、聚链成篇的有机整合,为创新主业主课提供鲜活的内容支撑。

      聚焦新时代干部队伍的本领所需,提升学用转化效能。立足“两个大局”,着眼于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注重在教学实践中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党校学员增强信仰伟力、实干能力、奋发锐气、担当勇气的学习成效,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用伟大建党精神强化学员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以更高的时代标准和事业要求提升干部教育学用转化效能,从而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落实到锻造学员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担当、铁一般的纪律上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校不是一般学校,党校教育培训对象不是一般学生,这样的‘不一般’对党校师资的要求也不一般,党校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也应该不一般。”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教学实践中,必须注重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的统一,重点抓住教师与学员两个主体的互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互馈、课上与课下两个节点的互补,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用“不一般”的新时代党校教育新作为,服务新时代高质量干部队伍建设。

      坚定历史自信 增强历史主动 以高度历史自觉再创新时代伟业

      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李卫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党同志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这既是对全体共产党员发出的伟大号召,也是我们当下最重要的行动指南。

      一、立足百年党史,坚定历史自信。历史自信从来都不是凭空而生,而是在历史实践中不断形成的。百年党史所创造的辉煌成就,深刻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造就了对党的历史使命、历史奋斗、历史成就、历史经验的自豪和信赖之情。这种强烈的历史自信,既是建立在历史事实判断之上的必然情感价值判断,也是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略和基本实践,对党的事业、党的奋斗目标和党的未来的高度认可与期许,是建立在对历史经验和规律之上的理性认知的价值判断,表现为全党上下团结一致,赓续历史、把握当下、开辟未来的强大信心和意志。

      二、不忘政党本色,增强历史主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打破了唯心主义英雄史观,恢复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要真正成为历史的创造者,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要把亿万人民团结和凝聚起来,必须有坚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历史和人民之所以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通过共产党的领导来实现的,而共产党也只有通过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才能够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因此对共产党而言,掌握历史主动、实现历史使命关键点就在于“永葆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

      三、强化历史自觉,再创新的伟业。第一,站稳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自创始以来,便立足于调动和发挥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突出地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从“坚持人民至上”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再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无不体现出党对人民立场的执着坚守,展现了党对自身精神品质和历史经验的领悟达到了新的高度。也只有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才能激发出蕴藏在人民之中的创造活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第二,弘扬担当有为的奋斗品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奋斗史。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气概,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坚韧意志、科学决断和强大力量,展现了我们党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自觉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掌握历史主动的智慧和魄力。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充分检验,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奋斗品质的切实彰显。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不仅能够科学掌握规律、认识世界,更能以奋斗姿态砥砺前行、改造世界。

      第三,永葆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创新是第一动力。回顾百年党史,创新精神贯穿党的事业发展始终,是党破局开路、克难前进的强大武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直面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实践、制度等各方面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可以说,党在每一个遇挫难行的关口,都是依靠着创新精神推动事业继续前进,于无路处踏出新路,于荆棘中开辟坦途,使党在时代洪流中始终勇立潮头,推动伟大事业在新的征途上创造新的伟业。

      奋进新征程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长沙篇章

      市社科联(院)党组书记、副主席(副院长) 姚建刚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战略安排、重大原则等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擘画了宏伟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长沙,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发挥优势、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征程中谱写璀璨夺目的长沙篇章?结合长沙实际谈五点认识:

      一是从绝对忠诚的坚定信念中激情起航。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让革命红成为长沙最鲜艳的色彩、最雄厚的底气、最鲜明的优势。新征程上,我们要赓续红色血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绝对忠诚的坚定信念中激情启航。要忠诚捍卫“两个确立”,深刻认识到“两个确立”是党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和最大保证;要始终坚持团结奋斗,深刻认识到我们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唯有万众一心、凝心聚力,方可大有作为;要时刻牢记“三个务必”,深刻认识到“三个务必”为奋进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的中国共产党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是从万亿俱乐部的强大阵容中激情起航。新时代十年,长沙先后跨越了GDP过万亿、人口过千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千亿等重大台阶。长沙已聚集了雄厚的发展实力。新征程上,长沙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大力实施“强省会”战略,聚焦打造“三个高地”、建设“四个中心”、实施“双五工程”等重点工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长沙的火热实践中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长沙落地生根。

      三是从幸福长沙的群众笑容中激情起航。长沙已三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连续十四年获评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正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幸福见证长沙发展成色。新征程上,长沙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时刻牢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坚持人民至上;要时刻牢记“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站稳人民立场;要时刻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尊重人民创造。要把促进全市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让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更加触手可及。

      四是从于斯为盛的文化自信中激情起航。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长沙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品类齐全,“楚汉名城、屈贾之乡”的历史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红色文化,“雷锋家乡、好人故里”的道德文化,“广电湘军、机械之都”的产业文化,“娱乐之都、网红城市”的时尚文化……六张文化名片,让长沙文化熠熠生辉。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凝心聚力、助力长沙发展。要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举旗帜,要在“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聚民心,要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中育新人,要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兴文化,要在增强文化传播力影响力中展形象。

      五是从山水洲城的美丽画卷中激情起航。长沙之美,美在“山水洲城”的和谐统一和人文底蕴。我们要站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绿色发展,守护好一方山水。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推进“一江六河”综合治理;要深刻认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准确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要求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决策咨询部)教授 张四梅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作出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部署,彰显了新时代新征程党中央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决心和思想智慧。由此,准确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要求尤其重要。

      一、把握系统治理的总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这为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一个有机整体,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也应以整体观念推进,坚持系统治理的总原则。一要注重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二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三要着力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二、把握绿色转型的新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一要推动结构调整优化,重点优化产业、能源和交通运输结构。二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各类资源都要坚持节约集约利用,促进资源科学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更加注重废弃物循环利用对资源保障的支撑作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加快生产过程废弃物和社会层面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三要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政策的绿色导向功能。四要形成绿色低碳方式。生产方面,要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生活方面,倡导绿色消费,推动消费方式向适度简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

      三、把握污染防治的新关键。一要明确两个基本消除目标,做到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二要坚持治污原则,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三要落实三大保卫战的重大举措。蓝天保卫战要着力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碧水保卫战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净土保卫战要从源头上加强土壤污染防控,对重点管控新污染物实施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新污染物治理职责。四要夯实污染防治的保障。不仅要提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处理、固体废物处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等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还要着力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

      四、把握生态系统的新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一要优化生态安全格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二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既要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还要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三要推行自然资源休养生息;四要健全制度体系,全面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五、把握双碳目标的新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一要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把握好不同能源资源的发展重点。二要推进建筑和交通等重点领域清洁低碳转型。积极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发展以铁路水路为主的多式联运,推广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三要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扩大森林资源总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大局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朱焕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需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不断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切实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培养现代产业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是架构高质量的育人综合体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学院不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改革。构建管理服务线、科研教学线、实践组织线、网络文化线、心理资助线相互融通的“五线”育人体系。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好本土红色资源,创新实践教学形式,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将立德树人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二是打造高质量专业集群。围绕服务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实施“强省会战略”,主动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理顺各专业群间群组逻辑和群内逻辑,形成与省市新兴优势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紧密对接的特色专业体系。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专业升级与改造。搭建“政校行企”合作平台,推进产教融合,组建产业集群与专业集群融合发展的合作共同体。

      三是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聚焦双师素质要求,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健全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等多途径的专业教师入行入企长效机制。加强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建设。创新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机制,引培并举,整体提升教学团队教学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拓宽科研平台,建立教授、博士工作站,加强课题研究立项与培育。

      四是深化高质量教育教学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我们要健全标准体系,深化岗课赛证融通,推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技能竞赛标准深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推动教学方法创新,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创新课堂交互教学模式,构建师生、生生良性互动的教学生态。要改革教材编写选用机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要聚焦学校发展规划,聚焦深度对接产业链,聚焦优质课堂、精品课程建设,聚焦教师进阶式成长,聚焦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五是推进高质量教育信息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职业教育是教育数字化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我们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设全高速信息智能通道,推进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合,实施消除数据孤岛行动计划,构建完善的网络安全保护体系。要推进教育资源建设,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资源大平台,为更加灵活便捷的终身学习赋能增值。要推动教育模式变革创新,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共同体。

      奋力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辉煌

      中共芙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杨光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锚定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奋力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辉煌。

      坚持举旗定向,巩固意识形态。一是坚定“主心骨”,深化理论武装。要始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持续创新宣讲载体、丰富宣讲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深入人心。二是掌握“主导权”,巩固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压实压紧各级党委(党组)责任,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构建上下联动、内外协同、合力共处的意识形态工作格局。三是弘扬“主旋律”,壮大主流舆论。坚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全面整合各类宣传资源和传播平台,做好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形式创新,不断塑造主流舆论崭新格局,营造网络生态良好风尚。

      突出铸魂育人,筑牢核心价值。一是掌握基本方法,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是聚焦关键领域,推进思政工作,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推进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三是融入社会生活,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将其融入行业规章制度、学生行为准则、社区居民公约以及生活生产的各类情景和氛围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培育时代新风,提高文明程度。一是抓好文明引导,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持续优化“群众‘点单’、中心(所、站)‘派单’、部门‘接单’”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模式,深入组织“我们的节日”等群众性主题活动,创新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主题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风建设,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二是抓好品质提升,实施文明创建工程。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深入实施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五大工程”“五大行动”,推进全域全员全程全面文明创建,努力培育时代新风貌。三是抓好典型培育,厚植社会文明风尚,努力营造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浓厚氛围。

      坚持自信自强,繁荣文化产业。一是立足惠民导向,完善公共文化。完善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图书馆、体育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丰富文化供给,深入开展“欢乐潇湘 品质长沙”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拓展服务载体,积极建设公共数字文化平台,拓宽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二是树立精品意识,加强文艺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根本方向,加强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引导辖区剧团院团、文艺团体、文艺协会、名家工作室等,聚焦新时代、讴歌新生活,推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三是坚持守正创新,推进文产发展。坚持守正创新,瞄准“文化+”产业方向,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项目带动、多方参与的产业生态,抓好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招商引资、要素保障,实现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