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这位驭“牛”人怎样钻向大海更深处

  •   《“海牛”号》/张雪云 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23年12月   《“海牛”号》/张雪云 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23年12月

      张陵

      高质量发展时代不断推动中国制造做大做强,也不断激活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的内生动力,支持作家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

      作家张雪云长篇报告文学《“海牛”号》就是这样一部感应时代的纪实文学力作。作家深入采访“海牛”号首席科学家、“时代楷模”万步炎及其团队成员,用生动细节描述中国深海勘探从无到有、从追赶到超越的飞速发展历程。作品写出了时代英雄,写出了时代气象,写出了时代精神。

      中国成为从海底取出“可燃冰”第四国

      中国正在向世界制造强国迈进,前进之路上,至少有三个方向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向极地扩展,目前中国在南极科考方面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二是向太空进军,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令世界瞩目;三是向深海探索,中国的“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海牛”号等大国重器,正在开展“全海深科考”,不断突破,创造了“中国深度”。而“海牛”号创造的超2000米深水成功下钻231米,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的深度,标志着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到现在,“海牛”号已在太平洋、印度洋、中国的东海、南海打下了2000多个“中国孔”,表明中国已经走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深潜、深探、深测之路。

      新书《“海牛”号》讲到,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地球最大的“天然矿藏”。竞争未来,就必须竞争海洋。深海一直就是大国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中国在相当长时间,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深海海底钻探设备的落后。“海牛”号研制成功,从深海打下第一个“中国孔”起,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被动的局面,获得中国在深海,特别是在公海领域,开发海洋资源、获得海洋财富方面的权益,大大提高了中国的主动权和竞争能力。

      从《“海牛”号》讲述的故事中,我们得知,第一个“中国孔”只有0.7米,它看似不起眼,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突破。这意味着,我国有了自己的深海海底钻探设备,有了它,才有可能实现海底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紧接着,万步炎和他领导的攻关团队向海图强,以奔跑的速度,研制出“海牛Ⅱ号”,创造了刷新世界纪录的231米。231米,这是让中国人骄傲的“中国深度”,意味着我们国家完全掌握了“保压取芯钻机系统”的核心技术,也意味着我们有能力取出潜藏在深海矿床里的、提取技术难度极高的“可燃冰”。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德国、澳大利亚能够取出“可燃冰”。中国有了“海牛”号,就是第四个国家。

      作家如此描述“海牛I号”在大洋深处的工作状态:“在海深 3000 多米处,高 7.6 米,‘腰围’10 米,重 8.3 吨的‘海牛Ⅰ号’ 钻机,24 根钻杆像左轮手枪的子弹排列在海底钻机腹部的圆盘上。圆盘旋转,机械手取杆上膛,钻进岩层,然后再接入下一根。”而“海牛Ⅱ号”比“海牛I号”更先进,“78根钻杆,每根长3米”,虽然还像左轮手枪的圆盘一样排列,但突破能力更强,科技创新含量更高。作家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让读者形象地感受到,要制造出这样的海底机器人,需要强大的国家制造业和科研实力的支撑,与此同时,“海牛”号也体现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制造业实力。

      万步炎“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狠劲

      《“海牛”号》一书把叙事的重点更放在科学家万步炎以及“海牛”团队的新一代科学家身上,写出他们为国家、为民族奋力拼搏的故事。

      作为我国优秀的勘探科学家,万步炎认识深海勘探技术并不算早,但当他一接触到海洋采矿,凭着科学家的直觉,立刻知道,抓到自己专业的世界性难题,也就抓到了我们国家最需要突破、创新的方向。他直面困难,投身深海勘探事业,他的座右铭是:“国家落后于人的地方,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万步炎教授带领团队创造了“中国深度”,他是现实中的英模人物,作品带着深情,描写了英雄的成长过程,突出了科学家精神的爱国主义大情怀。作为一个科学家,他性格里有一股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狠劲,不信邪,敢挑战,深知国家在深海钻探科技、装备方面还落后于人,就偏偏扎根在这里,冲击世界高科技高峰……

      万步炎不仅是“海牛”之父,还是一名优秀的大学老师,更是团队的主心骨。他处处以身作则,永远挺在风口浪尖上。他给学生上课,必修课就是不计较个人得失,吃苦耐劳。他要求自己的硕士生、博士生,要能拿得锤子、扳手、焊枪,要能像工人师傅一样干活,一进工作现场,就不分彼此,碰到什么就干什么,干什么都能干得好。那些少爷作风的人、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进不了他的团队。胸怀大志、意志坚定、埋头苦干、专业精湛的年轻人,成了他团队的骨干,他们组成了一支特别有觉悟、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作品让读者走近科学家的科研和生活,感知他们朴素的情感和不屈的信念,感知他们为国家的强大而不懈努力的可贵精神。

      制造业题材一直就是报告文学创作的瓶颈,写好很不容易。然而,作家张雪云迎难而上,积极探索,力求突破。其实,很多时候,突破也没那么难。读懂了主人公,作品就写好了,也就冲破了瓶颈。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