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乐在乡村的佘二姑(“忆乡愁 看振兴”第三届乡村振兴主题征文)

      王施宇

      骤雨将歇,王家老屋安静下来。雨点砸向池面的动作变得迟缓,涟漪渐渐向四周荡开,与池水融为一体。“哗”的一声,一道黑影破水而出,扰乱村庄的平静。

      原来是一张渔网,专门捕捞小鱼小虾。渔网的主人一把掀开头顶的棕丝斗笠,露出略显苍老的面庞和标志性的龅牙,正是王家老屋的二姑娭毑佘二姑。

      渔获倾泻而出,不仅满满半桶河虾,更有一条一斤多的肥鳝鱼。佘二姑扎起袖子略一使劲,左手提桶右手拿网,四平八稳地往自家走去,路上仍有余力和邻居答白。“哦呵,好肥的鳝鱼!佘二姑,我正好有点好紫苏拿给你。”听到这话,向来波澜不惊的佘二姑也忍不住笑:“要得,等虾子晒干你也搞点走咯。”

      新世纪之后,村里的青壮年逐渐“逃离”农村,等混出名堂,再把家里的老人接走,佘二姑的子女也不例外。

      五十多岁时佘二姑被接去城里。万没想到闲适也有坏处,城里既不能种地,又不能养猪,佘二姑叫苦不迭。几年后,佘二姑不顾子女的反对独自一人回了望城区的老屋。

      甫一回来,就碰上大事,村里要修路。乡间的道路又窄又脏,这次要拓宽了灌水泥,每家每户门前都要划出一块地。没有人愿损失自己的自留地,村上每天吵得不可开交。时不时有人拜访佘二姑,口称二姑娭毑辈分最大,都听她的。

      佘二姑觉得修路是好事,表示自己无条件支持,还帮村上四处打电话劝说、挨家挨户上门。每每是一句“听讲咯”起头,仔仔细细梳理利弊,没多久村里农户都点了头。

      没多久,又宽又稳的路修好了,搬到城里的老年人又搬回来,在外的年轻人回得也勤了,村里甚至可以收快递、买团购,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人人都说佘二姑带了好头,她本人却不以为然。

      佘二姑爱赶新潮,但她依然用老办法种菜。回村不到一年,佘二姑开荒似拾掇起杂乱的菜园,疏通堆肥池,三不五时施一次肥。子女们偶尔回来,总能看到今天某块地种满大蒜、大葱、辣椒;明天又多了个新架子,结满苦瓜、豆角;还有块地专种时令蔬菜,四季更替。

      虽然会种菜,佘二姑却不会种花,以前只会把花“养死”。但架不住女儿喜欢花,有时女儿埋下花种,佘二姑则帮忙照料。现在看着地里一大片怒放的向日葵,佘二姑总和村里人“抱怨”:“我就随便搞两下,冇想到越养越好,也是怪事。”

      佘二姑擅长的不止种地,还有喂猪。年轻时她就在村里给猪看病、打针,老了也没忘记真本领。村里每年都有人喂猪,总有人自诩一把手,可还要时不时打电话来取经:“二姑娭毑,你的猪到底是怎么喂的?”佘二姑也不藏私,总是一五一十说了,还常常让人来观摩。其实村里人都知道佘二姑的方法,不是学不会,只是不舍得。

      每天夜里,顶着朦胧的月色,佘二姑在菜地里挑挑拣拣,提回一篮南瓜、萝卜、红薯和绿叶菜,红的绿的好不热闹。第二天不等天亮,她又早早起床,将新鲜菜切洗干净,和着井水投进大锅,有时还会加些米汤、粥食,沸沸扬扬煮上满锅,就成了一天份的猪食。对猪崽来说,这可谓是色香味俱全。

      大雨天的早晨更适合喂猪。这天一早,佘二姑头发也没梳,确认过猪崽们依然健康,这才给自己煮上一碗素面,坐在堂屋里慢慢吃完,只等雨停。

      天彻底放晴,佘二姑挑起扁担到菜地里施肥。上个礼拜她收到一丛极好的辣椒秧子,还种了西瓜苗,女儿的花又该浇水了,明天的猪食还没着落……细碎的光线追着佘二姑的背影,追上禾堂里摆的一缸缸睡莲,追上大门口那棵独苗般的桂花树,却始终追不上她。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