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读懂典籍中的粮食安全(学习知典)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日前,《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中引经据典,强调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本报理论版邀请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张可荣就此进行阐发解读。

      弃粮种桑、煮种还粮

      原 文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这一幕在古今中外反复上演。历史上,齐国诱导鲁国弃粮种桑,关键时候断粮降服鲁国;越王勾践把种子煮熟贡给吴国,趁其粮食绝收一举灭吴。

      出 处

      这里引用了两则典故。其一,《管子·轻重戊》中记载了鲁国和梁国弃粮种桑而误国的故事,大意是说:春秋时期,齐桓公采用管子的计谋,故意抬高绨(丝织品)价格,引诱鲁国、梁国弃粮种桑,结果在短短三年内,鲁、梁两国因粮食短缺造成内乱,最后被迫归顺齐国。

      其二,东汉史学家赵晔所著的《吴越春秋·勾践十三年》,讲述另一则粮食危机故事:春秋时期吴越争霸时,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使出“阴招”,在向吴国借粮后“还吴贷”时,“拣择精粟而蒸还于吴”,即把种子煮熟后贡给吴国,吴王以为“越地肥沃,其种甚嘉,可留使吾民植之”。于是吴国大种越粟,“粟种杀而无生者,吴民大饥”。越王勾践趁其粮食绝收一举灭吴。此事之真假悉听史家评说,但春秋时期越国灭吴而称霸是信史。

      专家解读

      张可荣: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在文章中,引用这两个典故以及乌克兰危机以来因全球30多个国家限制粮食出口造成部分国家社会动荡甚至政权更迭的残酷事实,说明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强调农业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极端重要的国家安全,粮食安全是全球发展领域最紧迫的挑战,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把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扛在肩头,把粮食安全这类党中央交办的大事要事办好办妥,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摆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位置。

      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原 文

      坚持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必须摒弃竭泽而渔、焚薮而田、大水大肥、大拆大建的老路子,实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生态农业、低碳乡村成为现实,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守住绿水青山。

      出 处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义赏》

      释 义

      抽干湖水来捕鱼确实容易得到,但来年就无鱼可捕了;烧毁树林来打猎怎能打不到,但来年就没有野兽了。

      专家解读

      张可荣:竭泽而渔、焚薮而田两个典故,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谈到“发展生态低碳农业”时引用的。典故出自《吕氏春秋·义赏》。《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国相国吕不韦组织编写的一部著作,又称《吕览》,其内容极为丰富,融汇了先秦诸子百家各派的思想,是我们研究古代中华文明的重要文献。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述《吕氏春秋》中的经典名句阐释其治国理政的理念思想和方法。竭泽而渔、焚薮而田,告诉人们,如果违反自然规律,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即使是取之不尽的资源也会用尽,如此下去必然后患无穷。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先民热爱自然、保护生态、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理念和中华农耕文明的优良传统。这启示我们,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既要遵循农业现代化一般规律,又要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彰显中国特色,共建美好家园。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