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东湖夜话”共话传承隆平精神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26日讯(全媒体记者 颜家文 通讯员 罗园)斯人已逝,精神长存。25日晚,在袁隆平生前工作和生活的主阵地——芙蓉区东湖街道龙马社区,来自湖南省农科院、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老中青三代农业科技工作者和街道社区居民集聚一堂,共话传承隆平精神。

“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袁老师的创新精神”

“有人问我,你在袁老师身边工作那么久,到底袁隆平精神有哪些,对你影响最深的是什么?”座谈会上,跟随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37年的湖南省农科院副院长邓华凤动情回忆说,作为袁老师的学生和助手,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的带头人之一,从袁老师身上要学的有太多太多,例如奉献、创新、务实、协作、爱国等。但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袁老师的创新精神,它包括三个方面: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和不断创新。

“大家知道,上个世纪60年代,袁老师不过是湖南安江农校一名青年教师,当时,没有名气,没有地位,更没有尖端设备和创新团队,但他有的是敢于创新、敢于碰硬、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正是由于这种精神,他才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稻,确认杂交水稻有优势,并决定要研究、揭示这种规律,让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正是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支持袁老师一路走来。”

除敢于创新外,袁老师还善于创新。邓华凤说,老师从事杂交水稻研究50多年,在50多年创新实践中,遇到无数难题和无数的坑坑洼洼。1989年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持续数天异常低温,导致已经过鉴定的“光敏不育系”变成了可育,出现了“打摆子”现象,制出的还是常规种子。当时,科技界和管理部门都对两系法能否应用于生产产生了质疑,很多学者甚至放弃、反对对两系法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袁老师善于创新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分析了我国能够找得到的气象资料,了解我们国家在盛夏出现低温的频率和迹象,通过详细的研究分析统计,他及时提出了不育起点温度低于23.5 ℃的实用光温敏不育系关键技术指标的选育理论。在这种理论体系下,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在袁老师心目中,科学研究需要不断创新。三系法研究成功了,再向两系法进军。这时,有人劝他:‘袁老师,您已经是著名科学家,功成名就,万一搞砸了,岂不败坏了您的名声?’他坦然答道:‘搞科研就像跳高,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邓华凤说,在袁老师的书房里,挂着一首他自题的小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这正是他创新精神的写照,也是我国杂交水稻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的原因所在。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杂交水稻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我们国家的体制优势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源于袁院士无私地将‘野败’材料提供给全国各地的研究人员,大大推进了杂交水稻在全国的协作研究。”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吴俊说,学习隆平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的伟大爱心,一个人只有有爱心、有激情、有精神,才会有创造的动力,才能走向成功,才能不负人间走一回。

“作为一名农产品加工科技工作者,他们缅怀袁老师的最好方式,就是下田地、进工厂,调研摸清杂交水稻产后减损技术需求,把袁老师发展的杂交水稻加工利用好,减少产后损失;做好杂交水稻的副产物综合利用科技工作,加工制造出安全营养美味的大米,利用好稻壳、米糠、碎米等,实现杂交水稻的产后减损增值。”湖南省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青年博士丁胜华说,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在诱惑颇多的当下,更要像袁老师一样,坚持自己的科研方向,多做成“0到1”的原始创新,注重解决产业的卡脖子问题,少一些跟风模仿。

座谈会上,大家纷纷表示,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大家幸运处在一个最好的年代,缅怀袁老师的最好方式就是继承和发扬袁老师的隆平精神,完成他未竟的事业,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颜家文】 【编辑:肖彪】
关键词:袁隆平 东湖夜话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