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再创辉煌】掀起高新区二次创业高潮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6月6日讯(高新麓谷记者 段欣妤)三十年,只是时间长河里的一朵浪花。对高新区这片神奇的热土来说,三十年意味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段辉煌历史,意味着麓谷人用智慧和激情孕育一个又一个奇迹。

        1991年,长沙高新区以骄人的成绩首批进入“国家队”,随后启动了首期0.5平方公里的火炬城集中园区建设。1997年,科技部批准长沙高新区由岳麓山高科技园、星沙工业高科技园、隆平农业高科技园、远大高科技园和市内政策区组成“一区四园”发展格局。尽管发展喜人,但没有围墙,意味着长沙高新区没有自己的“根据地”。长沙高新区接下来的发展路在何方?又是如何向西挺进的?

        本期,记者走近市政协原副主席,曾任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的柳冠群,听他讲述长沙高新区二次创业,一路向西挺进建设麓谷园区的故事。

柳冠群。段欣妤 摄

奋力前行

打造属于自己的硅谷

        1997年,在长沙县当县长、长期在星沙工业高科技园(现为“长沙经开区”)从事开发区事业的柳冠群来到高新区工作。

        当时,在一代又一代高新区人的努力下,高新区实现从无到有,已经成为国家级的高新区。柳冠群面临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坐享其成还是继续奋斗?他的答案很明确:高新区要二次创业!

        面对兄弟城市激烈的经济发展竞争,所有麓谷人都明白,在缺乏沿海沿边区位优势的情况下,长沙必须领先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才能在中部崛起竞争中脱颖而出。长沙的优势、长沙的希望在高新技术产业,长沙应以国家高新区为核心打造属于自己的硅谷。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不尽如人意。当时,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需求和高新区的发展空间、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存在着较大的矛盾。“整个园区的可用土地拼凑在一起,只有几百亩,发展空间太狭窄了!同时,受到管理权限的约束,高新区的办事效率不高。”回忆往昔,柳冠群感叹。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新区想要开启二次创业,难度可想而知。 

        “面对困难,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决心与时俱进、敢于创新。”柳冠群说,高新区必须争取省市支持,帮助高新区出台政策、扩展空间、理顺体制、优化环境、完善机制;同时,把打造麓谷园区作为二次创业的突破口来抓。

        “发展高新事业迫在眉睫,如果按照传统的公文报告方式,时间长、流程多,耽误不起。”柳冠群就想了一个“妙招”——以个人名义写书信给省市主要领导,提出高新区的请求。接到书信的省市有关领导立即来到高新区调研,有的立即做出批示,有的现场办公,促进了高新区二次创业的进程。

        经过不懈努力,在省市支持下,1999年市委、市政府以1号文件形式,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并就高新区的基地规划、体制机制、政策等工作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中,特别明确了23平方公里的麓谷产业基地规划范围,并确定加快推进首期3.5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为高新区二次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柳冠群(前排左)工作照。资料照片

再接再厉

全力提高麓谷办事效率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仅有园区远远不够。必须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提高办事效率才能吸引企业、吸引人才。

        然而,当时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的高新区,在体制、政策、管理上权限不大,影响了办事效率,甚至有不同的声音出现。

        1999年,市委、市政府出台的1号文件是由高新区代为起草的,其中就有很多关于市级权限下放的内容,牵涉土地审批、税收优惠、规划等。在此文件下发前,市委、市政府要求高新区先和相关部门会签。

        如果没拿到各部门一把手的签字,此文件就无法下发,之前的辛苦岂不是付诸东流了?为了让此文件早日出台,柳冠群立即拿着会签文件直接上门,一个个部门拜访。大多数部门都给予了支持,但有一个部门因为涉及内容比较特殊,总是“要再研究”。

        利用市委一次三天集中学习的机会,柳冠群每天在学习结束后就来到这位负责人房间跟他“磨嘴皮”,最终说服了他。“高新区的发展是拖不起的。”柳冠群说。

翻开新篇

现代化生态科技产业新城崛起

        二次创业除了要在拓空间、优环境等方面入手,还要扩大区域容量、增强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要在做大做强上下功夫,在创新产业上下力气。”柳冠群的话语掷地有声,当时高新区的发展脉络很清晰,主要是分两步走:拓空间和抓产业。

        明确推进麓谷园区建设后,高新区立即启动了建设进程。2000年,以“麓谷”命名的岳麓山高科技园正式开建。在一片荒芜之地,高新区的创业者们高举科技创新的大旗,掀起了二次创业的新高潮。

        到2002年,麓谷完成了3.5平方公里核心园区和路网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亮化、绿化工程。2003年,高新区管委会大楼、长沙软件园大楼和麓谷中心广场全部竣工投入使用。这就是麓谷园区最初的雏形,也意味着“没有围墙的高新区”终于有了自己的产业园区。“两年多的时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达到9.2亿元,超过了高新区前10年的总和。更重要的是,为产业发展打造了良好的载体。”柳冠群说。

        自主创新是麓谷之魂。在抓产业发展上,高新区首先做的就是抓孵化。“我们先后获批了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新建了博士后创业园,扩大了留学生创业园,完善了创业服务中心。”柳冠群表示,长沙既不沿海又不沿边,对高新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培育自己的企业、培育自己的创新成果。

        同时,高新区还在招商引资、做大做强做优“一区四园”企业、抓干部队伍建设和优化环境上下功夫,吸引了一大批企业抢滩入驻。

        经过几年的发展,高新区第二次创业初见成效。2003年,长沙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首次突破400亿元大关,实现GDP突破100亿元大关,占长沙全市的11.3%。经过短短3年的开发建设,一座现代化的生态科技产业新城迅速崛起。2003年12月,长沙市委、市政府将麓谷规划控制范围扩大到80平方公里,制约麓谷发展的土地“瓶颈”全部打通。

【作者:段欣妤】 【编辑:段欣妤】
关键词:长沙高新区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