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湖再生水厂水源安全建设者:挥汗如雨 只为水质更好

工人们顶着烈日,猫着腰奋力飞舞手中的镰刀,将湿地的植物全部割除,再重新栽种新的植物。

洋湖再生水厂项目现场,建设者在高温下作业。均为全媒体记者 张璋  摄

  湘江早报8月10日讯(湘江早报全媒体记者 张璋 实习生 吴泳桐)纵使汗水浸湿衣衫,他们仍坚守在岗位,为城市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记者昨日在洋湖再生水厂项目现场看到,有这样一群水源安全的建设者,他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抢抓工期,为保护湘江饮用水源地水质而忙碌。

  洋湖再生水厂设计污水处理规模为12万吨/日,其中一期4万吨/日,出水水质为一级A标准;二期为8万吨/日,出水水质为地表水准四类水标准。项目出水有一部分作为洋湖湿地公园景观环境补水,在夏季,高温加上降雨少,湿地水域面积大,如用自来水补水,将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我们当前正在进行两大工程,一期项目提标改造和人工湿地提质改造,改造之后可以将一期出水水质由一级A提高到准四类水标准,与二期保持一致。”项目现场负责人杨淇椋介绍,洋湖再生水厂一期项目采用“MSBR+人工湿地+自然湿地”组合工艺,实现污水零排放和全部再生利用,自2012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以来,洋湖片区水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为了维护人工湿地功能及达到更高水质标准,今年启动升级改造。

  沿着蜿蜒的景观河道,来到了绿意浓浓的人工湿地。黄菖蒲、水葱、美人蕉……眼前的植物肆意生长。杨淇椋介绍,周围片区的城市污水,通过管道收集进入洋湖再生水厂,经预处理和MSBR池二级处理后排入植物塘,之后往两边分流进入人工湿地进行深度处理。通过人工湿地内的植物、基质填料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污水中的污染物不断被吸收、吸附、降解和净化,整个过程约24至48小时,部分出水水质指标可达到地表水三类水标准,整个系统2012年投入使用。长期下来管道堵塞,阻碍了水流动。为了保证整个系统的处理效果和处理量,需要对其进行维护,保证其正常的过水能力。除此之外,随着外围水质标准不断提升,需要进行更精细的调整,更符合未来的水质标准。

  在一片黄菖蒲地,工人们顶着烈日、猫着腰奋力飞舞手中的镰刀,所到之处黄菖蒲、荆棘、杂草纷纷倒下。“工人们正在为人工湿地去旧换新”,杨淇椋告诉记者,按照分级分区施工的思路,计划先对一级区域进行改造。将湿地的植物全部割除、填料进行翻洗提质、原有管道拆除并更换新管道,再重新栽种新的植物,整个施工工序复杂,工程量也不小。预计整个一级区域处理需一个月,完成近120亩的湿地改造预计三个月。

  铺管、砌墙、抹灰……下午4时半,在一期项目提质改造工程现场正一派忙碌的施工景象,夏天工地按照标准调整了作息。工人们中,年逾五旬的杨阿姨显得特别打眼,虽说身量不高,但做事麻利,脚手架钢管拿起、放下,不一会儿就码放得整整齐齐。户外劳作的她被晒得黝黑,笑起来露出两排白牙,对比很明显。她告诉记者,跟着丈夫在工地做了七八年,如今两个儿子都已成年,也顺利地进入了大学。

  杨淇椋介绍,该工程已完成深度处理系统的土建施工,目前在安装工艺管道及设备,预计3个月左右完成,争取整个系统年底投入使用。届时,水质标准将从原来的一级A提高到准四类水标准。

  烈日下,记者跟着杨淇椋一路穿梭,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他健步如飞。“我天天都在工地,习惯了。”他和记者道别,又赶着去别的地方忙碌。


【作者:张璋】 【编辑:李勇刚】
关键词:湘江新区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