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助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湘江早报10月28日讯(通讯员 尹记)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近期,《人民日报》多角度、多形式报道了伊利“产业基地精准扶贫模式”。


党建引领 全面脱贫

伊利“产业基地精准扶贫模式”首先强调加强党建引领全面脱贫。在我国第7个国家扶贫日和第28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之际,《人民日报》刊登《伊利集团以党建引领扶贫工作——助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近年来,伊利集团以党建工作引领扶贫工作,结合贫困地区的产业特征,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带动贫困群众提高收入;同时积极开展教育扶贫、就业扶持等,助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报道中提到了伊利通过党建引领,在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高效推进扶贫工作的实践。从2019年开始,伊利集团党委组织10个党支部与土默特左旗10个村党支部签署党建共建协议,围绕产业扶贫兴农、技术扶贫兴农、文化扶贫兴农开展帮扶与共建。青贮种植收购的产业扶贫项目确立,与党建共建村达成收购合作,2019年共收购青贮3万余吨,为10个结对村农户创造收益约1000万元。经过一年多的努力,10个基层结对子党支部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产业兴农氛围,扶贫工作高效推进。2019年,土默特左旗全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从与乳业产业相关的工作岗位中获得稳定收入。2020年,伊利集团党委的10个党支部进一步与结对村构建“联建共建体”,整合专业技术智力资源、乡村土地资源、农民劳动力资源,定期组织专家教授为村民进行种养殖等方面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伊利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抓好党建促扶贫,使精准扶贫项目的效率和成果实现最大化。

产业带动 精准发力

脱贫之策在产业,产业壮大看龙头,伊利“产业基地精准扶贫模式”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人民日报》“决胜决战 脱贫攻坚 我们在行动”系列报道,专门介绍了伊利在土默特左旗开展的“产业基地精准扶贫”。2006年,伊利与土默特左旗政府签约,宣布双方结成永久战略联盟合作伙伴。2020年,“伊起小康”脱贫攻坚项目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进行了签约,并同步启动了敕勒川30万头奶牛生态牧场示范项目暨国家奶牛核心育种基地,是伊利又一次落地“产业基地精准扶贫”模式、助力地方脱贫攻坚的创新实践。

土默特左旗的脱贫攻坚,仅仅是伊利“产业基地精准扶贫”模式的一个样板。多年来,伊利深入“三区三州”等贫困地区,注重在甘肃武威、宁夏吴忠、河北张北、黑龙江林甸等地的产业布局。在甘肃省典型的“插花型”贫困县武威市凉州区,伊利投资约21亿元建设“武威伊利绿色生产及智能制造项目”,辐射带动相关产业6000人就业;在宁夏脱贫主战场之一的吴忠,伊利从2010年累计投入超过30亿元建厂,精准帮扶当地6000家养殖户;在国家级贫困县黑龙江林甸,伊利投资约23亿元建设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最大的高端液态奶生产基地,年均纳税额近1.8亿元,新增就业约3000人。伊利“产业基地精准扶贫模式”正在让更多的地区、更多的群众走在了致富奔小康的路上。

贡献经验 多方点赞

伊利在“产业基地精准扶贫”方面的经验分享,也让更多的企业学习并加入到脱贫攻坚的行列中来。10月20日,由《人民日报》“扶贫在线”推出的“决胜时刻”脱贫攻坚VR虚拟展正式上线,以列车的形式,将令人动容的中国扶贫故事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伊利作为创新经验和典型案例的代表单位,入驻扶贫列车,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减贫成果。

“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更积极地创造社会价值,这才是我们心目中的好企业。”“精准扶贫需要渗透到每一角落,希望更多企业能够加入到扶贫事业中来。”……《人民日报》关于伊利精准扶贫报道发布后,引发大量主流媒体转发。前不久,伊利第3次入选了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企业扶贫优秀案例”。

“伊利是第一个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地的中国乳企,在扶贫领域的实践成果令人赞叹。”,联合国全球契约亚太区总干事刘萌这样点评伊利扶贫。“伊利产业基地精准扶贫模式是中国企业推进高质量脱贫的一个创新典范。”,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雷明高度赞扬伊利精准扶贫。

距离2020年底仅剩下60余天。“保持攻坚态势,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成为这个时刻的主旋律。


【作者:】 【编辑:李想】
关键词:精准扶贫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