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液街:未来藏在乡愁里(视频)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6日讯(全媒体记者 洪虹 通讯员 黄琼)“你看它像不像一根‘扁担’,这头担着西湖文化园,那头担着湘江和河西的商业桥头堡。”近日,湖南文史专家陈先枢与10多位白沙液街居民围坐古樟台下,畅聊这条老街的过往与新生。清风拂过310岁的老樟,树叶簌簌作响。

  白沙液街有机棚改项目是长沙重点棚户区改造项目,也是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重点项目,计划今年基本完成老街改造,启动产业导入。摊开地图,项目东起银盆南路,西至滨湖路,仅1000余米长,可加上背后伸展出的腹街,则聚合成了“躺卧”于岳麓山、湘江、橘子洲间的小小村落。

  扁担能屈能伸、刚柔相济。这与白沙液街的时代命运如出一辙:它从溁湾古镇中款款走来,历经繁华与落寞,以独有的姿态新生,酷似简简单单的“一”字,再度担起长沙人文走廊、商贸高地重任。岳麓山的刚,湘江水的柔,揉捏出了白沙液街的过往故事、街巷风貌、居民个性。置身古朴又时髦的街巷,你不会怀疑,过去已经过去,新的正在来临。

修葺一新的溁湾路古井。照片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飞 摄

  曾经的长沙版“清明上河图”

  “白沙液酿酒之水均来自白沙古井之水系……‘为酒不酢,为浆不腐’。取此水酿酒,造就白沙液,兼湖湘水之柔美,继湖湘人之刚烈,刚柔并济,终成典范。”多年来,沉浸在氤氲不散的酒香中,白沙液街上的人们总结出这样的文字。

  50多岁的杨林是长沙酒厂的退休工人,16岁起便在这条老街上做工、生活。他回忆,上世纪70年代,毛主席很喜欢一款由白沙古井水酿造的酒,便为长沙酒厂这一无名酒取名“白沙液”。1993年,白沙液酒上了国宴,被馈赠给国际友人,还远销日本、菲律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上世纪80年代,河东的长沙酒厂拆迁,干脆搬至河西溁湾桥路,这里也就改名为白沙液街了。”

长沙防空洞博物馆。

  《长沙府岳麓志》中记载,溁湾镇因溁湾港得名。如今,溁湾港早已淤塞,溁湾桥也不复存在,但3000年前,湘江边、麓山下的这个港湾山水丰饶,人流集中,物产丰富,与湘黔驿道相邻,成为河西水陆交通枢纽,诞生了古长沙最早的集市。“民国时溁湾镇商铺林立、商贾云集,枯饼粮行、染坊、糟坊、酒家茶馆、面馆几十上百家;长沙汽车西站也在此,早市夜市热闹喧天,终日人流不息。”对白沙液街的繁华过往,陈先枢如数家珍,他还讲起陶侃在此射蟒为民除害的传说,关圣庙庇佑权贵、商人西出长沙一路平安的故事。彼时的老街镇,活脱一幅长沙版“清明上河图”。

  繁华之外,溁湾还是红色的。抗日战争时期,溁湾镇作为大后方,军队密集,军民关系融洽。《溁湾古韵》作者王丽君回忆,当地老百姓排队会让军人优先,军人买东西,商户甚至主动不收钱。

  在岳麓山周边生活了几十年的胡滔滔,脑海中还清晰地留存着他儿时溁湾桥路的景象:一条麻石铺就的幽径蜿蜒伸到湘江边,两侧都是典型的长沙老民居,有的楼分两层,皆是木构建筑,一楼大多是门面,有布店、米店、南食等各种铺面,“天才麻麻亮,就可听到各家各户开门的‘吱溜’声,路上行人的脚步声、洗漱声渐入耳来……尤其是往来的独轮车,吱吱呀呀,都是到酒厂里拖酒糟的。”

  这样的蓬勃朝气,持续至上世纪末。

老街里,用80岁“高龄”担子担凉粉的凉粉铺。

  房子老树,拆留有度

  岳麓区552平方公里,为何单单选择白沙液街进行有机更新、建设历史步道?

  白沙液街有着不可比拟的区位优势,但由于岳麓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周边控规等种种因素,在城市发展的浪潮中,这条老街落伍了。向西望,昔日的西湖渔场早已蜕变成不负山水不负城的西湖文化园,往东走,绿地等地产商正重塑溁湾商业重镇。唯独这根挑起两头的“扁担”,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管线蛛网密布,消防设施缺乏,安全隐患突出,交通循环不畅,居民生活极不方便。

  “路非常窄,货车来装酒,对头来一台车都错不开。路边人家的屋檐伸出来,货车开过,还会被挂住。”对当时发生的各种囧事,杨林历历在目。他还记得,雨天经过老街,必须卷着裤腿、快速通过,自行车、摩托车、汽车飞驰而过,泥水四溅,让你无处躲藏。

老街上,“歪脖子”枫杨树已恣意生长近100年。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洪虹 摄

  2016年,白沙液街启动征拆。直到2018年7月,共征拆独栋私房13栋、楼栋房12栋、单位16家,拆迁517户,征拆面积4.5万平方米。部分存在安全隐患、阻碍消防疏散、影响交通的隐患建筑和违法建筑得以拆除,绝大多数建筑得以保留。

  相比那些数月腾地上千亩的项目来说,白沙液街征拆速度并不快,由于尊重民情、民意和老街实际,成功实现了“零上访”。

  因独特的街巷结构,白沙液街的有机更新分为主街和腹街两大部分。目前,主街改造已基本完成,10条“断头巷”被疏通,腾出了步行街、小巷、小广场等公共空间和消防通道,困扰居民数十年的房屋渗漏、下水不畅等问题终于解决。从民国、明清风格的主街建筑往外延伸开去,那些藏在腹街的近百栋老房和小巷也有了新的生命张力。实践印证,不大拆大建、不一味寻古,一边传承、一边创新,才能拥有当下最真实的故乡。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属大家全票通过保留下9棵参天老树。如今从白沙液街的东头走到西头,你会与它们不期而遇——那棵310岁的古樟,曾被周围乱糟糟的老房裹挟,删繁就简后,在草坪、石凳、小径的衬托下,古樟台诞生,沧桑老树落落大方,树下成了居民休闲议事的广场。彭金龙兄弟屋门口的那棵“歪脖子”枫杨树,恣意生长了近100年。老屋改造时,不惜将二楼伸出去的外墙开出一截口子,为它“让路”。

沧桑古树下成了居民休闲议事的广场。

  老街的未来,藏在乡愁里

  一处临湘江、依岳麓山自然生长的湖湘原始村落,涵养出当地居民浓烈的个性与故土情结。记者探访老街,居民们总是不约而同围上前来。带路的、讲故事的、勘误的、提建议的,你一言我一语,热闹中满满的自豪感。

  “大儿子让我搬去梅溪湖,我不去。一辈子都在这里,离不开了。”72岁的老居民姜淑珍带记者走进红泥山防空洞,借着手机的微弱光亮,她回忆起父亲挖掘防空洞的点滴。战争动乱时期,多少生命因防空洞而幸存,而它现在多了一个名字:长沙防空洞博物馆——这也成了姜淑珍和老居民们永远的骄傲。

  老街曾经最具烟火气的溁湾路古井旁,增添了望月亭和小广场。因还在改造建设中,出于安全考虑,古井暂时被封了起来。溁湾镇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李曦期待,古井解封后,大家都来保护、擦亮这老街的“眼睛”。

  还有正处于探索中的产业布局。紧邻岳麓山、湘江、橘子洲的宝地,如何再续老长沙溁湾镇往日的商业荣光?

  几年前,明清建筑周家、陈家、廖家老屋都在。此次征拆,老屋只剩街东头的廖家。“廖家老屋差不多100岁了,两层290平方米的木屋,有9个产权人。”麓山城投白沙液街两厢棚改项目负责人金鹏说,老屋虽老,但未被列入不可移动文物,已走过一个世纪的木头摇摇欲坠,渐成危房,便初定了拆迁方案。没想,对于拆迁,几个产权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青年画家笔下的昔日溁湾镇。

  不拆,那如何能既保留老屋风味、消除安全隐患,又让居民和老街受益?

  项目指挥部请来专家,听取望月湖街道、西湖街道本地居民意见,反复论证,最终决策:政府出钱原地改造老屋,并租下15年使用权,15年后归还户主。“改造大概要两三百万元,15年租金也是一大笔。”金鹏至今忍不住感慨,这看上去贴钱的亏本“买卖”,实际上是岳麓区委、区政府希望以此试点,引入好的业态,带动街巷产业发展。

  重新让酒糟味弥漫白沙液街的酿酒店,用80岁“高龄”的担子担凉粉的凉粉铺,90后年轻男孩新开张的咖啡烘焙工作室,是正在培育中的小小“星火”。“无湘不成菜,我们计划做湖湘老字号与中国传统八大菜系的结合文章,吸引本地及外地游客。”白沙液街有机棚改项目指挥长罗予武认为,改善老街居民生活环境是基础,老街有了造血功能,才是惠民利民的落脚,小村落的乡愁才能真正留下。

街巷口310岁的古樟改造成了古樟台。

  走读团说

  陈先枢(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白沙液街有机更新,充分发掘了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公开出版了《溁湾古韵》一书。老街与自然生态完美融合,特别是老街一侧的牛形山、红泥山郁郁葱葱,街内多棵百年大树保护完好。建筑不刻板于一种模式,在保持整体原貌不变的前提下,引进南方城市的“骑楼”形式,独具一格。尽量留住了原住民,保持生活、民俗的延续性,使老街富有生气。

  许望兴(望月湖街道工委书记):老街除了建设和管理外,没有产业活力就没有长足发展。一个是商业,东、西两头的商业广场,配套尽快做起来。再就是文化,为什么游客到长沙必到岳麓山、橘子洲,因为有文化、有故事。如果以后游客来长沙必来白沙液街,我们的建设就成功了。

  沈毅(西湖街道工委书记):三分建七分管,白沙液街要共商共建共治才能共享来之不易的成果。东头是溁湾镇,西边是西湖文化园,从文旅产业入手,政府扶持,这里完全可以做出人气。

白沙液街历史步道。

  打卡点推荐

  防空洞:上世纪70年代竣工,为五级人防工程,上书“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几个红色大字。改造前因洞内低温,用来储存香蕉、种植物等,战时可容纳600余人躲避。

  古樟台: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樟树,如今仍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居民茶余饭后都爱来这里休息片刻。

  溁湾路古井:建于清代晚期,面积大约20平方米,井口宽20厘米,长约80厘米,井水清澈见底。目前为封井状态,改造后开放。

【作者:全媒体记者 洪虹 通讯员 黄琼】 【编辑:刘天乐】
关键词:白沙液街 老街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