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村民的“伯乐”,点亮他们身上的光|“小镇青年”系列报道⑦

相链区块链

  青年名片

  陈佩,女,1987年生,中共党员,社会学硕士,中级社会工作师,现任湖南省益加青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执行总干事。她以公益为终身事业,从外省回乡后,在湘江新区白箬铺镇发起乡村振兴人才计划,通过社会组织力量,联结各类资源,构建人才支持平台,助力乡村振兴。

陈佩(左四)与白箬之光乡创中心的团队。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飞 摄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洪虹

  陈佩的字典里,从来都没有“后悔”这个词。

  十多岁时离开望城乡村去上海、成都求学工作,2015年毅然决然从高校辞职回到小镇,期间又前往汶川地震灾区、台湾乡村,感受、参与、推进当地乡村建设并习得经验落地家乡。在她认定为终身事业的公益路上,村民眼里的光,让陈佩获得了“不害怕失败的勇气”。

  4月下旬,一个平常的工作日,湘江新区白箬之光乡村创客服务中心的儿童友好小公园,青草茂盛,花香醉人,蛙叫鸟鸣不绝于耳。陈佩和记者的对话,在草地上开始。

  “乡村从来都不是苦哈哈”“我们要让乡村更多人和事的价值被看见”“乡村振兴应该是个正向循环的生态系统”……聊起扎根乡村的公益初心和这些年的探索,陈佩神采飞扬,太多美好的词像初夏阳光般映照在她的脸上:青春、美好、向上、无畏……

  小镇和人一样,找到它的天赋和向往

  在陈佩心里,乡村是儿时和哥哥一起下河抓鱼,和小伙伴去地里挖红薯,是晚上躺在竹铺上数星星。

  “小时候教室墙上挂着竺可桢的一句名言:我妈妈还是老师,路边遇到可怜小孩都会带回家做饭吃的那种。”陈佩深爱大自然,喜欢和人打交道,加上身边环境耳濡目染,大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社会工作专业,成为硕士后又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城乡融合方向。

  冥冥之中,陈佩回到家乡小镇,以公益方式赋能乡村,成为人生最好的安排。

  2016年初,陈佩参与创办湖南省益加青社会组织服务中心。2020年下半年,她来到白箬铺镇光明村考察。

  “山水自然禀赋太好了,硬件设施也在逐步完善,和当地创客聊未来发展,很有共鸣。”最让她心动的是,当她路过村庄和炊烟,走过田野和山塘,光脚踩在田埂上和村民打招呼,每个人都洋溢着笑容。

  公益平台如何落地服务小镇?经验丰富的陈佩意识到,小镇和人一样,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天赋和向往。

  田间地头的一次次实地调研,百年古树下的一场场夜谈,白箬镇党委政府、当地创客、村民、老师、陈佩团队共同在思想碰撞中明确小镇IP:白箬之光。

  陈佩如此解读:“白箬的光彩,是这里的山水相依,是人文底蕴,是村民的上善若水、友爱仁义。在白箬,每个人都是一束光,既能照耀自己,还能照耀别人,点亮乡村振兴之路。”

  2020年底,在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下,白箬之光乡村创客服务中心成立。村上找到一处位于狮子山森林公园脚下的两层闲置民房,免租金提供给陈佩团队。

  发掘年轻村民,点亮他们身上的光

  “公益平台搭建起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聚光成芒。”善于做“伯乐”的陈佩认为,村民就是这一束束光。

  创客聚会中,经常出现的一群妈妈引起陈佩关注。“她们都是80后、90后,学历大多是本科,不少都是在外工作过后选择回到家乡。”陈佩发现,年轻妈妈们除了日常带娃,她们爱乡村,爱生活,坚信家乡天地广阔,大有可为。

  何不充分利用白箬的自然山水,围绕儿童友好,组建一个白箬之光儿童友好自然讲师妈妈团?

  陈佩请来自然教育方面的专业机构为妈妈们上课,30余位本地妈妈成为持证自然讲师,“白箬之光儿童友好自然学校”成立。妈妈们还用“红薯”“小鱼儿”“莲子”等动植物,给自己取了“自然名”。

  采访当天,陈佩碰巧约了几位妈妈讲师去隔壁淑一村,为“五一”的自然美育活动踩点并优化课程设计。从山脚望去,树木森森,小径幽幽。探入深处,高耸的竹林下,新冒的茶树芽、竹笋尖,鲜嫩欲滴。一行人把自己当作孩子,边体验,边对采制茶、挖笋、制作手工、倾听自然等环节进行优化。

  陈佩团队制作了白箬铺镇自然教育空间地图,研发了20多套自然教育课程,其中莲子老师的“和古树做朋友”,谷果和水草老师的“稻子的一生”等经典课程,吸引了不少城市家庭成为铁杆粉丝。

  小有名气的“白箬三美”,也是结缘于乡创中心。

  “其实是个小意外。”陈佩说,“白箬三美”廖红(瓜蒌种植)、周静(无花果种植)、夏赛男(蔬菜种植)都是返乡创业的女性新农人,相互之间本不熟识。一次当地创客交流沙龙上,三人相见恨晚。“我们乡创中心的新媒体培训上,三人第一次拍了一条短视频,竟然火了。她们很惊喜,没想到还能以这种形式被看见,可以推广自己的农业项目和家乡之美,便开始了‘白箬三美’视频号创作。”

  无论是自然讲师妈妈团,还是“白箬三美”,如今都成为白箬对外的一扇美丽窗口。这也印证了陈佩在乡村做公益多年的判断:“近年回到乡村的年轻女性越来越多,她们见过世面、视野开阔,身上有很多闪光点,她们想学习探索乡村的更多技能,获得额外收入,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是共创儿童友好乡镇的重要力量。”

  聚光成芒,探索正向循环的高质量乡村振兴

  陈佩将白箬之光乡创中心定位为一个平台,一个凝聚年轻人推动乡村振兴的平台。

  探索两年,这一平台成效斐然:

  “白箬三美”视频号已有60多个视频作品,浏览量上百万,三家基地带动当地老百姓就业达120余人,与周边农业形成了3+X的良性发展态势;

  通过平台联结,光明小学美术老师、全国优秀教师杨伊,将自己的儿童美育延伸到田野山林,还带动其他学校的两位95后老师,组建儿童友好实验室,探索儿童友好美育的更多可能;

  白箬铺在外求学的大学生,寒暑假回村放下行李,便迫不及待来到乡创中心参加“绘乡青年成长营”。湖南中医药大学学生易凯组织同学们为近300户村民义诊,参与统筹策划志愿服务活动近90场;

  长沙理工大学的师生,以箬竹为设计灵感,用15天时间将一处废弃荒地打造为儿童友好小公园。湖南农业大学学生为光明村设计了导视系统,还创作了“大箬哥”“小箬仔”形象代言人和“白箬的礼物”文创周边……

  至今,乡创中心服务联动了100余名乡村创客,培养了300余名本地志愿者,吸引了600余名专业志愿者共同参与乡村振兴,为3000多组城乡家庭提供自然教育课程,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和村民增收。

  经过磨合成长,陈佩在乡创中心的团队,也逐渐稳定在约10人左右的规模,有一起合作运营的绘乡计划团队,也有不乏慕名而来的外地年轻人。24岁的谢雪婷,出生成长在广东潮汕,两年前第一次来乡创中心志愿实习,大学毕业后再次联系陈佩,选择留在长沙的这个小村庄。

  一个人影响另一个人,一束光照亮另一束光。陈佩坚信乡村振兴不是光靠一群人“喊口号”就能做起来的,而是要抱团成为情怀和利益联结的共同体。

  “城市需要什么,乡村拥有什么,城乡互动非常重要。”在她心中,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并不是说产业规模一定要多大,而是敬天爱人的、像生态系统一样的正向循环。而她,也愿意在这其中,做一辈子“伯乐”。

  青年说

  长沙晚报:你心目中理想的小镇和小镇青年,分别是什么样子?

  陈佩:我心目中的理想小镇就是每个人在这里都能发光,每个人也可以被光照耀到。理想中的小镇青年,是可以在乡镇找到自己的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的年轻人。

  长沙晚报:对你所在的小镇说一句最想说的话。

  陈佩:发光吧!白箬!

【作者:洪虹】 【编辑:刘天乐】
关键词:小镇青年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