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让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10日讯 (长沙晚报评论员 屈金轶)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意见要求,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教学模式,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落到实处。(详见长沙晚报5月9日A11版报道)  


  近些年来,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教育部门,都很重视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而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便是重中之重。此次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强调“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与以往的相关文件相比,其要求更加全面、具体、详细,既要求教育部门“深化教学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又把学校体育工作列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并提出了2020年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如此接地气、全方位的意见,其效果自然值得期待。

  为何要强调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一方面,由于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日益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时间较以往大大减少,其整体体质呈逐年下降趋势。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我国青少年肥胖率比2000年增长近50%,近视率从20%增长到31%。另一方面,“一小时体育锻炼”涵盖了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而学校体育却是我国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

  尽管2007年国家教育部门就开始要求必须“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但仍有一些学校习惯把学生“圈养”在教室里。一些学校害怕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受伤引发家校纠纷,以及为了迎合家长“应试教育下文化课至上”的需求,不让孩子课间撒欢,甚至连午休时间都让学生统一趴在课桌上休息。同时,体育课也成为不受待见的课目,因为体育课“总是跑步、跳高、跳绳、打球”,且必须反复练习才能考试达标,而单杠、双杠、投掷铅球及前后滚翻等“危险”项目却难得一见。于是,在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过度保守之中,学生锻炼的机会越来越少。不少学生懒于活动筋骨,体育课几乎到了被遗忘的边缘。

  此次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意见,无疑是对学校体育的一次精准“把脉”,且直击“病灶”。比如,“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这一主线定位,可谓牵住了学校体育的“牛鼻子”。因为对大多数中小学生来说,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他们很难体味出“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的深刻内涵及重要意义,往往会把体育锻炼看成是“自我找罪受”的费时费力活,导致在体育活动中表现懒散、精神不振,达不到锻炼效果。对于这种消极错误观念,强力扭转与引导可谓迫在眉睫。

  显而易见,要想获得“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最佳效果,就要让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与常态。一方面,要将“健康第一”的理念植入中小学生的内心,使体育锻炼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要确保足够的财政投入,保障学校有足够、安全的运动场地和运动设施。特别是要改革学生评价体系,更加注重体育锻炼的过程评价、兴趣评价以及真正的运动能力评价。

【作者:屈金轶】 【编辑:李盾】
关键词: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 学校 教育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