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烈士李白:用忠诚捍卫“永不消逝的电波”

李白烈士 资料照片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6日讯(全媒体记者 岳霞通 讯员 廖雩先)“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首传唱了一千多年的名诗,对浏阳张坊镇白石村的乡亲来说,格外亲切。因为这块土地上,也诞生了一位李白,他是1958年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里共产党员李侠的原型,他牺牲在上海解放前20天。此李白和彼李白一样,名垂青史。

  2019年10月13日晚上8时,《故事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正式首播,首期节目以《永不消逝的电波》拉开帷幕。近日,记者来到浏阳市张坊镇白石村英雄故里,踏访这位地下工作者的初心故事,感受忠诚与信仰的力量。

李白烈士故居正门。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峰摄

  “电台重于生命”是他的信仰

  李白1910年出生在浏阳张坊镇白石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以贩运纸张为业,李白只读过3年书,因生活所迫,13岁成为一名染坊学徒。

  1925年,农民运动风起云涌,15岁的李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秘密领导农民协会等工作。1930年秋,李白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随部队转战于赣南、闽西等地。

  现任白石村党支部书记李恒珍是李白烈士的族侄,他告诉记者,整个家族都以李白烈士为傲,大家族聚会也常聊起这位堂伯父的童年趣事,比如李白小时候非常调皮,到了15岁左右,家里人张罗着跟他相亲娶亲,他偷偷地离家参加革命去了。

  1931年6月,机智灵活、成熟稳重的李白被组织调往红军总部,开始学习无线电讯技术,学习结束后,表现优异的李白烈士被调入红五军团任电台台长兼政委。

  红军长征的漫漫长途中,李白烈士和他无线电队战友们白天跟着队伍行军负重前行,晚上收发情报继续工作,在敌人的炮火中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人在电台在”的革命誓言。李白烈士对战友说:“电台是全军团几千人的耳目,是与总部联络的主要工具,我们要视电台重于生命。”

  “电台重于生命”,后来不仅成为整支无线电队的响亮口号,更是一支特殊队伍在雪山和草地上表现出来的不朽精神。

李白烈士铜像。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锋摄

  三次被捕,牺牲时离上海解放仅20天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身着戎装的李白烈士从此一身长衫出现在上海的“十里洋场”,白天以做生意来掩护,晚上发报。

  从此,在人们都已入睡、空中干扰和敌人侦探相对减少的零点至四点,在贝勒路(现黄陂路)148号3楼一间小小的阁楼里,一道道红色电波于白色恐怖之中穿越万里长空,飞到延安。

  为了应付当时复杂恶劣的环境,党组织派优秀的女共产党员裘慧英来掩护李白开展工作,后来,由于共同的理想两人正式结为夫妻。

  李白烈士在上海坚持十多年的地下斗争生活中,曾三次被捕两次入狱,任凭敌人使尽坐老虎凳、钳子拔指甲、针刺手指、香火烧眉毛等36种酷刑,都坚决不泄露党的秘密。

  1949年5月7日,裘慧英抱着孩子,在监狱对面一户居民家的阳台上,和丈夫见了最后一面,5岁的孩子闹着要爸爸抱,李白说:“乖孩子,过几天爸爸就来抱你。”他对夫人裘慧英说:“革命即将成功,我无论生或死,总觉得非常愉快和欣慰。”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新中国的建立,矢志不渝,至死难移。

  1949年5月7日当晚,国民党特务将李白等12名中共地下党员杀害,李白烈士牺牲时年仅39岁,此时,距上海解放只有20天。

李白烈士故居内部一角。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锋摄

  烈士故居成教育基地,烈士精神永存

  烈士故里地处浏阳市东部、大围山南侧,跟江西接壤,以前交通十分不便,不过最近几年高速公路修到了镇门口,

  张坊镇白石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2010年按原貌恢复的李白烈士故居建成,故居坐西南向东北,土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四合院形式。故居共有大小房间16间,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辟有李白烈士的生平事迹陈列展览室,如今已被授予“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

  李白的故事,一直是张坊初级中学德育红色教育的经典故事。张坊初级中学还有“李白班”,由教育部正式授牌命名,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

  来瞻仰烈士的参观者越来越多,李恒珍说作为烈士后辈和乡村的基层干部,深感责任重大,他说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和知晓李白烈士的故事。

  烈士虽已远去,但李白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就如同电波般穿越时空,永不消逝。

【作者:岳霞】 【编辑:刘树源】
关键词:李白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