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师道 |“双减”实施后,学校要做好四个“加法”

相链区块链

长沙市实验小学校长王云霞。照片由本人提供。

王云霞

  几个月前,一位老师和我说起她的苦恼:要班级孩子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读书会活动太难了,因为孩子们的晚上、周末都安排满了培训班。

      孩子怎么变得这么忙?除了要上各类培训班,还要完成老师布置的,甚至还有家长、课外培训班布置的各类作业,繁重的作业负担让孩子没有时间去阅读、运动,没有时间参加劳动,没有时间享受大自然馈赠的风和日丽,让“五育并举”演变成一“智”独秀。

  成长真的需要这么功利吗?自由的玩耍中,孩子不也收获了与伙伴相处的方法?广泛的阅读不就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吗?体验和实践不正是学以致用的过程吗?

  “双减”的推行是众望所归。我想,一所真正落实“双减”的学校,将是一个师生充满活力的生命场。那将是学生带着对学习的期待与向往而乐于奔赴的地方,也是老师带着对教育的情怀和敬畏而乐于耕耘的地方。

  让“双减”真正落地,学校要做好四个“加法”。

  首先,要给老师加点“研”。优化作业布置与实施,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不是老师单兵作战,闭门造车就能完成的。在充分动员的基础上,发挥教研组集体备课的作用,是优化作业布置最佳方案。要制定优化作业布置实施方案,利用好在线教研平台,引导各学科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作业设计专题在线集体备课,每个备课组统一发布作业菜单。鼓励老师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依据,从优化教学的角度强化作业设计意识,遵循“趣、活、精、实”的原则,设计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作业,依据学生发展需求向学生提供基础达标、能力巩固、拓展提升、核心素养等不同类型作业菜单,依据年段与学科特点开发设计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探究实践类作业。还可以开展优秀作业设计比赛,通过网络晒一晒,组织学生投票“我最喜欢的作业”,通过投票发现学生需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其次,要给课程加点“趣”。当学校努力让课程成为一种生命体验过程时,赋能学生成长才真正得以实现。学校要努力打造丰富、多元、有趣课后服务课程,赋能孩子们个性发展。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设置语言与文字、思维与逻辑、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科技与创新、劳动与实践等课程集群,满足不同个性、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课后服务的师资组建要做到校内外强强联合。可以发挥退休教师、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的力量,还可以邀请作家、编辑、医生、律师、警察等不同职业人员加入,也还可以联系青少年宫、非遗馆、图书馆等公益机构助力,让孩子们在灵动生长的课程里,提升多元能力,成就更好的自己。

  再次,要给家长加点“料”。在家校协作中,我发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首先是家校育人理念的差异;其次是焦虑,家长有家长的焦虑,老师有老师的焦虑。这说明我们的家校社合作是停留在点上的、面上的具体事件的合作,还没有达到人际心理相容,形成群体动力的境界。所以,我们要寻找一个纽带,一个将家庭、学校、社会链接在一起,构建育人共同体的纽带。成长是应对焦虑的唯一途径。让家长、老师、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构建学习共同体,是一个最好的切入口。因此,要为家长提供系统的家庭教育课程,家长随孩子入学而入学,随孩子毕业而结业。学习形式可以采取线上学习为主、线下学习为辅。学习考核可以采取学分制,家长按规定学完全部课程,才能获得足够学分,颁发结业证书。课程内容围绕亲子关系、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情绪管理、有效沟通、品格塑造等广受家长关注的主题来进行设计,既有理论知识,也要有方法策略。还可以组织开展家长沙龙活动,围绕作业减负、课后培训、睡眠管理、体育锻炼、高质量陪伴、阅读习惯养成等议题进行沙龙探讨,邀请家长共同研究如何将课业减负落到每个家庭。

  最后,要给学生加点“餐”。根据学情,给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真正让每个孩子在学习上“吃饱”、“吃好”,这是学校的职责所在。可以开设“学习力”训练营,组织老师在课后为各学科暂时“掉队”的孩子提供义务辅导。老师帮着“补火”后,孩子们在校内就清除了学习障碍,问题绝不带到课外,家长们的焦虑就能大大缓解,老师们也能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我一直主张给学生的一项“加餐”,那就是“阅读”。阅读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必备能力。学校可以为孩子提供书单,提供阅读指导,提供借阅书籍,指导亲子阅读,还可以指导各班成立学生读书会,以读书会的形式,让孩子感受阅读交流的乐趣,让阅读发生在每个日常。

  实施“双减”过程中,学校的“加”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减”。当学校遵循教育规律的智慧增加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担当增加了,教育教学质量增加了,协同家校的能力增加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和家长的过度焦虑就减少了。

      (作者系长沙市实验小学校长)

【作者:岳霞】 【编辑:张日】
关键词:双减 长沙市实验小学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