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校园探宝系列报道⑥丨一座石碑,为何能成为海内外校友魂牵梦绕的打卡点?

相链区块链

 

  编者按

  长沙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这片沃土孕育了众多知名的高校和中小学,它们是时代的见证者,一些学校还珍藏着不为人知的“宝贝”。为此,本报将推出“晚报记者校园探宝”系列报道,以全媒体方式展现校园里那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科技感和精神价值的物华天宝,擦亮湖南教育的“宝藏”名片。欢迎您关注“长沙晚报家长学院”微信公众号报名申请加入探宝团,如果您的学校也有“珍宝”,请在“长沙晚报家长学院”微信公众号相关文章后留言区提供线索。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舒文 通讯员 苏晓玲 梁文婷

  宝贝档案

  上世纪90年代,湖南师大附中为纪念和表彰该校学子参加国际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获奖立了攀登碑。如今,攀登碑上密密麻麻刻满了历届获奖学子和指导老师的名字。经过时间的沉淀,攀登碑不仅成为该校“金牌摇篮”的一种象征,还演变成为激励无数学子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勇攀高峰、无畏险峰的一座精神丰碑。

湖南师大附中校长谢永红(左二)在为学生讲解攀登精神。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邹麟 摄

  12月1日,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委员会公布了第 33 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中国代表队队员名单,来自湖南师大附中的张懋森、黄一可两名学生,将与其他两名来自浙江的学生,代表中国在中学生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舞台上,与多个国家的学霸一决高低。按照湖南师大附中多年的传统,在国际各大学科奥赛中夺得奖牌的学生的名字将镌刻在学校的攀登碑上。30年过去了,这块屹立在学校执中楼和惟一楼之间的攀登碑,已经成为师生心目中的“镇校之宝”。近日,记者邀请湖南师大附中校长谢永红讲述它背后的故事。

  宝贝故事

  探宝 曾因可镌刻的空间越来越少不得不重建

  1988年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后,谢永红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留在了湖南师大附中任教。任职的34年里,他见证了学校攀登碑的从无到有以及发展变迁。

  谢永红介绍,攀登碑原名“奥林匹克之光”,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是为了纪念和表彰学生参加国际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获得奖牌而建。由于获奖学生不断增多,可镌刻的空间越来越少,最后学校不得不重建,并将它更名为攀登碑。

  记者看到,攀登碑造型简练,是一个四方形方柱,它上方的设计为手掌造型托起奥林匹克之光,寄寓一代代附中人勇攀中学生学科奥赛高峰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据统计,从1991年该校学生首次参加学科奥赛至今,湖南师大附中学生参加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地理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共夺得国际金牌34枚、银牌11枚和亚洲金牌11枚,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均居全国第一。湖南师大附中“金牌摇篮”的美誉传遍四方。

  如今,攀登碑不仅是众多来宾参观学校必到的地方,也成为该校海内外校友回校的打卡点。眼看攀登碑密密麻麻刻满了名字,网友担心起刻完了怎么办。对此,谢永红回应,学校已有扩建的计划,并已提上议事日程。

  “攀登碑是办学成果的见证,更是指引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灯塔。”谢永红曾在《改革传统育人方式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一文里写道:“哈佛大学校长普西曾深刻指出:‘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如今,‘创造力’已经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标志,各级各类学校都应该致力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育,这既是历史使命,也应该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

攀登碑原名“奥林匹克之光”,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是为了纪念和表彰学生参加国际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获得奖牌而建。

  传宝 攀登的人生

  故事一

  农村少年变科研人才

  这些夺得奖牌的学生后来是否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在各个领域贡献他们的才能呢?记者在湖南师大附中校友会的帮助下,采访到了该校第一位获得国际学科奥赛奖牌的郭早阳和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得主杨桓。

  郭早阳是长沙县人,从小在农村长大,父亲是初中体育老师,数学由父亲启蒙,用现在流行语来说就是“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1991年,正读高三的他成功入选第32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代表队。同年7月,在瑞典为湖南捧回来了有史以来第二枚国际学科奥赛奖牌。目前,他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固体力学的博士生导师,主要科研方向包括复合材料力学、材料成型分析、计算生物力学、纳米力学、计算力学研究等。

  从昔日农村少年跻身科研人才行列,郭早阳说,离不开“攀登”二字。“奥赛数学题与科研的差别是,解数学题可能只要4个小时,科研攻关要4000个小时甚至更多。对于一个人来说,要在科研上取得成绩,最重要的不是所谓的天赋,而是耐心,要能沉下心来专心研究一个问题。”得益于在母校奥赛的那段经历,让他养成了 “无畏险峰”的品质。为了攻克计算力学新算法中的一个难题,他花了10年时间去琢磨,最终找到了答案,而这一新算法能提高机械、汽车、建筑设计中经常碰到的非线性材料力学问题的计算精度。

  故事二

  发现引力波有他的一份功劳

  郭早阳的学弟杨桓,1999年考入湖南师大附中,曾在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夺得金牌,目前是加拿大一物理研究所和圭尔夫大学的助理教授,地面引力波探测项目LIGO、空间引力波探测项目LISA项目成员,主要从事引力波天文学,强引力天体物理以及引力理论的研究。

  此前,引力波被视为“偏门”领域,直到2016年2月,LIGO科学联盟主任David Reitze宣布他们成功地首次观测到了引力波,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这一发现,标志着继射电天文方法广泛应用后,又一只观察宇宙的眼睛睁开了。在发现引力波团队中,有一位中国人,他就是杨桓。继发现引力波后,他在描述黑洞的振动方面做过一些重要的工作,这些年预言了一些将被LIGO和LISA看到的新系统和新物理现象,包括中子星外壳的融化,超大质量黑洞三体系统的共振效应等。

  “在师大附中最大的收获是养成了独立以及批判思考的习惯,直面困难的勇气和持之已恒的毅力,这些都是我研究过程中的宝贵财富。”杨桓说。

上世纪90年代,湖南师大附中为纪念该校学子参加国际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获奖成绩立了攀登碑。

  记者手记

  唯有逐梦前行才能向阳而生

  攀登碑,看似只是一座石碑,却是广大师生用攀登学科高峰故事铸就的精神丰碑。在解读攀登精神时, 谢永红、郭早阳和杨桓均表示,它是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的象征。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精神的引领,不仅是在科研领域需要不断攀登,在其他方面也需要,因为唯有逐梦前行,才能向阳而生。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攀登精神呢?谢永红说,首先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跳一跳才能完成的目标。“攀登的路途是崎岖的,但是攀登永远是向上的,当目标坚定,不畏险峰,一直保持自律和专注,就一定能够成为优秀的‘攀登者’,抵达人生的高峰。”

【作者:舒文 苏晓玲 梁文婷】 【编辑:张日】
关键词:湖南师大附中 攀登碑 金牌摇篮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