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到实践、课堂到媒体 湖南师大推动卓越新闻人才培养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2月13日讯(全媒体记者 刘俊 通讯员 罗新星)开学季来临,湖南省多所高校即将开学,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新闻与传播学专业200余名学生将带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回家的故事”返校,这是该院为大一新生“量身定制”的一份寒假作业——以“回家的故事”为主题的非虚构写作,以此着力培养学生全媒体写作能力。

  点燃学生新闻写作的热情

  时代变化中的家乡故事、疫情中的归家故事、家人在除夕之日的团圆故事……在学院于2021年举办的第一届“非虚构写作比赛”中,这些“回家的故事”在学生笔下生动呈现。“此次非虚构写作让我有意识地关注生活、捕捉细节,也锻炼了讲故事的能力,并开阔了新闻视野。”获得首届比赛一等奖的学生刘腾告诉记者。学院写作学专任教师罗新星认为,非虚构写作有助于学生对写作的真实性与创造性有初步的思考,为他们更好地进行新闻写作打好基础,“回家的故事”这一主题也能够让学生学会在普通人、普通的生活中寻找值得写作的内容,并锻炼他们的故事讲述能力。

  如何点燃学生新闻写作的热情?该院除了依托《基础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等课程举办“非虚构写作比赛”之外,还设置了 “新闻奖”“深度报道奖”、专业展映等特色奖项与活动,比如在大二上学期,每位同学都要提交《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作业——走出课堂,即采写完成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作品,并将其上传到专设的作品发布平台,而所有作品都将参与到当年的新闻奖评奖。

  学院还将学生优秀作品推向主流媒体,邀请湖南日报、长沙晚报等新闻一线采编人员进课堂协同育人,鼓励与支持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比赛等,以培养学生的全媒体写作能力,促其成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近10年来,学院新闻学专业学生已在新华网、人民网、新湖南、长沙晚报等媒体发表各类作品100多篇,获得全国大学生网文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湖南省网络原创视听节目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大赛一等奖、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一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数十项。

  2021年11月,湖南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学生陈正雅团队的作品《呐喊,呐“罕”:为了不罕见的权利》从国内外高校参赛的900多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第六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一等奖,其获奖作品正是在专业课《深度报道案例分析》课程作业的基础上转化完成。“老师课堂的眼光并不在于完成某个作业,得到某个分数,而在于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课堂接轨业界,在制作的过程中,我经常会问自己的作品距离合格的新闻作品还有多远。”陈正雅告诉记者,该门课程中展示的全球数据新闻优秀案例,以及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课堂接轨业界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她对数据新闻写作的热情。

  在实践中培养传媒人才

  将写作能力作为核心能力加以培养与提升,构建写作实践教学体系,推动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这是湖南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近年来的发力点。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新闻学专业率先在全省高校开设媒介融合理论与实践课程,由业界老师、长沙晚报高级编辑刘先根主讲。该课程根据技术变革趋势和媒体融合新动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组织形式,采取案例式、现场式、任务型等不同的教学手段,打造新闻传播学“金课”,每年带领学生到长沙晚报融媒体“中央厨房”现场教学,现场感受全媒体产品的多元传播;每年安排10多名学生到长沙晚报实习,学会各种融合新闻产品的采写、编辑、制作等。

  “每个同学都必须提交一篇达到发表水平的深度报道”,是新闻学专业大三学生《新闻调查与深度报道》的课程目标,新闻评论也是学院推动学生深入思考与专业表达的重要写作形式。2021年10月,负责新闻评论教学的徐新平老师、魏剑美老师,带领2019级新闻评论兴趣组的10多名同学,与长沙晚报新闻评论部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经指导后发表近10篇言论,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炎炎夏日前后3次采访一家三代铁路机车维修工,反复打磨,最终完成了通讯作品《“铁三代”见证长沙客运变迁,从“排长龙”到即买即走》,在采访和写作时被他们平凡中的伟大所感动。”2017级新闻实验班学生何欣回忆起自己在长沙晚报的实习经历,让她真实体会到了一篇新闻报道的诞生需要怎样的付出与努力,也坚定了自己做一名讲好中国故事的传媒人的决心。

  “在全方位的写作实践教学的培养下,新闻学专业的学生逐渐形成了准确高效的写作力、敏锐深邃的洞察力、条分缕析的思考力、全媒体化的呈现力。”该院新闻系主任吴果中表示。


【作者:全媒体记者 刘俊 通讯员 罗新星】 【编辑:易隽】
关键词:湖南师大 新闻学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