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坤夜读丨篾匠闲话(有声)

   1965年7月,小学毕业,因种种原因无法继续读书,我就去江东公社竹器社当了篾匠学徒。

  竹器社生产的篾器基本上就是竹篓和晒簟。那时要学习篾器制作,只能在做“乡工夫”时才有机会。所谓做“乡工夫”,就是被乡下农户请上门去为其专门制作器具。篾席、竹筛、竹晒盘、撮箕、皮箩等,这些器具都是农家必备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品,而当时供销社和市场上却没有这些物品的供应,必须请篾匠师傅上门制作新篾器,或者修补旧篾器。竹器社里手艺好的师傅常有被请上门做“乡工夫”的机会,我师傅的机会更多一些。

  在做“乡工夫”的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各种篾器的制作。当时江东一带有句俗语:“木匠难学,木匠难起八角楼;篾匠难学,篾匠难打(编)六角篓。”六角篓开口在侧边,无盖,一般用来盛茶叶,挂在厨房里,烧茶时取茶叶方便,又不进灰。六角篓一般篾匠不会编,师傅曾教我编过一次,其实掌握了诀窍也并不复杂,应该比“起雨点”简单多了。至于“起雨点”,即在篾器上编出各种文字和花样,这是旧时大户人家才玩得起的。据说要编一铺“起雨点”的细篾席,少则需两三个月,多则甚至要花上整年的时间。师傅可能也没有做过这种活儿,就是他会做,在那个基本温饱尚不能维持的年代,也没有一展其艺的机会,我更不可能接触到这种传说中的绝技了。

  师傅们说,篾匠的祖师是一位未出阁的黄花闺女。据说,发明竹编的是一位年轻人,他最初用隔片交错捡篾的方法进行编织。这种方法编不出密实的篾器,篾器边缘也不能处理得圆满熨帖,而且竹篾多长就只能编出多长的篾器,无法加长,这样要制作较长的铺地垫席就毫无办法,只能分片连接。这位年轻人冥思苦想,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他的姐姐要出嫁了,每天忙着缝制嫁衣。这天,年轻人蹲在地上编织,边编边想,还是不得要领。他抬起头来,想跟在旁做针线的姐姐说说话。只见姐姐停了针线,正仰头凝思,似笑非笑,脸色微红,目光迷离徜恍,正在想着什么心事。年轻人喊了一声姐姐,姐姐似乎吃了一惊,斜睨弟弟一眼,“哦”地一声答应。年轻人心中突然一亮,豁然开朗,从姐姐的那眼斜睨中得到了启发,想到可以改隔片交错捡篾为斜着依序捡篾,这就是“人字纹”的篾编方法。斜着依序捡篾的方法一举解决了篾编中的三大难题,篾编最基本的最关键的捡篾法从此诞生。这种方法是受到那位待嫁少女斜睨眼神启示而发明的,她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篾匠行的祖师爷。

  篾匠到人家中做活,一般都是在主人家堂屋里进行。堂屋正中设有神龛和祖宗牌位,神龛和祖宗牌位下方是家中神圣之地,是摆放供桌的地方,一般匠人是不能乱动的,也不敢乱动,否则就会冒犯了神灵。然而篾匠却可以。这是什么原因?这其中有一个典故。篾匠最重要的工具是篾刀,篾刀没有刀尖,刀头是齐平的。据说篾刀本来是有刀尖的,后来有巫道驱鬼,法术不灵,就向篾匠求一法器,篾匠就将两把篾刀刀头截下,正好是一副卦,送给道士。道士用此两块刀头占卦驱鬼,灵验非常。直到现今,乡间巫道驱鬼作法,所用之卦,尽管材质不一,但其形状,仍是仿照截下的篾刀刀头而制。据此而言,篾匠的篾刀,本来就是驱鬼法器之母,任何神灵鬼怪,见了都要敬畏三分;篾匠手中握有篾刀,故此不惧惊动别人家中神圣之地。

  做“乡工夫”时,篾工们有时会谈到一些不想让主家知道的事情,这时就会使用一些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听懂的隐语,这些隐语类似于帮会切口或黑话,如“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之类。如谈论主家的饮食招待,会问:“今日有猫仙会不?有得泻溜?”如果回答有,大家就会眉开眼笑,原来“会猫仙”是喝酒,“泻溜”则是吃肉,有酒有肉当然高兴,主家却不明白他们在说什么。说到做事懒勤和做工质量,主家的家庭关系与人品,以及男女之间的情事等,都会有一些特有隐语,如“泻路”指干活,“泻德”指男女发生关系,还有好些,几十年过去,已不记得多少了。

  篾匠做“乡工夫”一日三餐,至少有一个菜是“有眼珠子的”。所谓“有眼珠子的”,就是鱼虾肉类等荤菜。有时晚餐还有酒,当然是劣质的包谷酒。我从来不喝,师傅们却喝得兴高采烈。若干年后,我到城里,做了大学教授。偶尔我给自己的学生说起那些可爱的篾匠师傅,说起他们喝酒时的模样,简直似神仙一样快乐。

【作者:刘范弟】 【编辑:罗亚坤】
关键词:夜读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